电影《包搞掂万事屋》,意即“包解决万事屋”。
“搞”,一个没有感情的*手
“搞”字,在《康熙字典》里异形同“敲”,同“靠”。按照《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它是从“搅”字分化出来的,其本义是“搅,乱也”,后来才引申出了其他意义。
关于“搞”字怎么来的,不少说法是来源于抗战时期,剧作家夏衍在广西桂林主编《救亡日报》时首创了“搞”和“垮”这两个字。
更有学者考证,“搞”字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西汉贾谊的《过秦论》里有一句“执搞扑而鞭笞天下”,不过当时注释是将它视为“敲”的异体字,即“短杖”之意,意义上与如今的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图/汉典
而真正与现代意义一致的古代文献,至少在明清期间就出现。
《金瓶梅》里的“刚才把毛搞净了他才好”一句,“搞”被认为是“薅”的借字。清代光绪年间刘省三公案小说集《跻春台》里,多次都用了“搞”——“门和窗格都搞去卖了” 、“搞的满地是酒” 、“胆子越搞越大”……
但出现在明清小说里,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基本等于说这是一种粗鄙的用法,根本上不了大台面。因为同时期的万历皇帝实录里,几百万字一个搞都没有。
搞飞机,意即捣乱、惹麻烦。
到了现代汉语,“搞”字逐渐脱颖而出,几乎可以说包罗万象。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动词“搞”的意思有几种解释:1.做;干;从事;2.设法获得;弄;3.整治人,使……吃苦。也就是把动词“整”“弄”“干”都包揽了。
然而同样是万能动词,“搞”的概念意义非常丰富和复杂,慢慢从一个没有感情的动词演变成带着方言、语体、感情色彩的词语,可以延伸的意义,绝对不止以上三种:
比如“搞个计划”。(拟订)“他这场病,把他身体搞坏了。”(使……变得)“你怎么搞得妈眼睛都红了。”(气得,惹得)“这对父子还真够难搞。”(对付)“这点他还是搞不过我。”(赶得上,比得上)“还要自己掏腰包搞饭吃。”(谋生)“那就不怕他搞鬼了”(暗算)……
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的季羡林老先生,对“搞”字也是服气的。
他的《谈国学》一书里说到,当时他从欧洲回国时,途径西贡和香港,从华侨和华人口中听到了“搞”和“伤脑筋”这个词,就让他非常伤脑筋:
“‘搞’是一个极有用的字,有点像英文的do,现在我们张嘴就搞这个,搞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