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语言的深浅难以捉摸,流传的俗语或成语大多数都有着自身的典故来源,即使再博学的人都很难认得每一句成语的来龙去脉。
“风马牛不相及”正是其中较少人了解的成语,单从字面上就看似毫无关联,更让人摸不着头脑“风”、“牛”与“马”究竟有何联系,如若都是意象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
“风马牛不相及”的出处欲想探究“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需得追溯于它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书籍,在《左传》的其中一部纪年中齐桓公准备讨伐楚国时,楚成王曰:“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楚成王在何种处境下说出这句话,影响着其背后的寓意,解释后则更加能够理解。春秋时期,齐国在众多国家中几乎一国独大,齐桓公与管仲带领着齐国向其他国家征讨。
在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其他国的党派一同将目标指向楚国,准备下一个侵占的国家为楚国。楚成王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说出了这句话。
齐国的领地本就广袤无垠,辽阔非常,与楚国的领地相差甚远,一个在北一个在南。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
原本齐国与楚国应当是互不侵犯的关系,此前也一直井水不犯河水,如今却是硬要破除这种平衡,楚成王并不觉得两国有交战的必要,并不认同齐国引战的行为。
他派出使者前去向齐桓公述说,一句“风马牛不相及”道出了齐国的交战是没有道理的。即使他们各自的国家有马与牛迷失了方向,走得再如何遥远也不会走到对方国家。
道出“牛马不相及”后的下一句为:“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您一定要在知道两国的距离,这么遥远的前提下来攻打楚国,这究竟是什么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