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楚国即将被进攻楚成王的感官是带着些质问与难以言喻的含义在内,“风马牛不相及”在此处是用来暗指两国的领地隔着十万八千里,是没有理由去交战的。
实际上楚成王的愤怒是日月累积而成,相传齐国的管仲曾在楚国面前挑衅,利用齐国的强大迫使楚国不断地向齐国低头,楚国由于无法抵抗,一直都是在不断地退让。
所以“风马牛不相及”这句话在此处又有强调的作用,语气与其深意都在不断地加强。
“风”的三种解意“风”原来只是自然气象中的一种存在物,与不同的字词搭配又形成不同的内涵,甚至有单独作为文体的衍生,在历史上甚至曾引起多位文人的探讨。
古代风吹过的古画
无论在哪个年代对于“风”的诠释都从不缺少,甚至根据解释的所属可分为三派,在这句成语中第一种解释为通假字,同“放”,是以西晋的杜预等人的理解之意。
在这种解释中引进《左传》中风逸中的“风”,在“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放逸、迷失的解译,“放”也有同种内涵,正是自行走丢的马、牛。
第二种较为主流的解释是追逐的偏向,《辞海》曾有言:“牝牡相诱谓之风”,同种类的追逐相诱也是“风”,而“马”、“牛”并非同种动物,也可以隐示两方国土的不冲突不矛盾。
“风马牛”又有另一种含义为马、牛各自种类的互逐,但即使它们行得再远,生殖隔离的存在使得它们不会有繁衍后代的可能,人也是如此,所以实质上就是毫不相关的两者。
第三种说法为“风”是有指向的,明代时期的张岱正是主张这种说法。在《古文观止》一书中的解释则更加具象。
马为逆风向而行,通常马的行走会转变为快走直跑,跑时十分迅疾,鬃毛被风吹着往后呈现出恣意的姿态,对于马来说是最常见的行走方式。
而牛通常顺着风走,牛在古代时常犁地耕种,顺着风能够借力加快耕地的速度,牛也就能够减少耕地所用的力气,马和牛为顺方向跟逆方向的总和。
或者可理解为顺风与逆风本就是完全不影响的关系,不会有任何的矛盾,即有全然地毫不相干之意,这种解释则更加合理也被更多的大众所理解。
甚至于在后来仅凭“风马不接”、“风马牛”、“风马”等就可以直接指示两者的关系如同彼端与纵向之分,即是完全毫不相干,大多均是由“风马牛不相及”衍生。
断其句,解其意根据最先出处的“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其语气的段落所在以及起承转合又稍有不同,在未用标点符号来区分的古时候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