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湖心亭看雪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情感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3-19 15:14:30

昨日发布了课文《湖心亭看雪》有关其作者张岱“究竟经历了什么”的推文,试图从外围攻入对于写作意图的探源分析。出于对其内容的喜爱一见如故与初心不改,故反复品赏之下,更觉对其独特文字的具体呈现与表现方式尚有探源的必要,由此欲罢不能,今日再换个角度加以探源阅读:

昨日因篇幅所限,未能出示课文:

湖心亭看雪

[ 明 ]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一文,文字洗练,内容脱俗,那么,其文字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内涵呢?让我们一起探源阅读:

湖心亭看雪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湖心亭看雪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情感(1)

探源阅读(一)

百度搜索到一篇题为《<湖心亭看雪>疑点重重,细思极恐!相公究竟“痴”的是什么?》的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湖心亭看雪》疑点重重,细思极恐!相公究竟“痴”的是什么?

皖南新青年

近日,下了几天的雪。笔者走在家乡附近的湖边,欣赏雪景,看着白茫茫的一片,内心舒畅,不禁想起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散文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全文一百五十九个字,寥寥数语,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极度宁静,极度纯洁的雪夜湖景,冰清玉洁,凝练传神, 意境幽深。

张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小品散文著称。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家境优越,虽科举不第,但有才华,有情趣,有抱负。

他在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中曾这样评价自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湖心亭看雪》一文收录在张岱回忆录《陶庵梦忆》中,文章记录了作者在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的一次雪夜泛舟,在湖心亭看雪的情景,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大约公元1645年)。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中学时代,我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和感触,只是觉得文章短小精悍,文字优美,意境空灵,是一篇不错的写景散文。

但随着阅历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这篇小品散文绝对不是仅仅在写景,总感觉话中有话,疑点重重,给人以云遮雾罩、扑朔迷离之感。

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曾说过,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

笔者梳理了一下这篇文章中存在的几个疑点,稍作探讨,并尝试给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不一定准确,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与诸君分享。

一、为何夜间去湖心亭看雪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在很多不同层面上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比如,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习惯于寄情山水,在天地自然中释放心灵,感悟宇宙社会人生。品茗论道,流觞曲水,踏雪寻梅,吟诗作赋,是常有的雅事,或者说雅集。

文章开篇就提到,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住在杭州西湖,某个时间段,大雪下了三日,人鸟声俱寂,作者在更定(夜间,具体时辰有争议)时分,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杭州西湖湖心亭看雪。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生活常识,大雪下了三天,路面湖面大概率会结冰,不管是出行,还是在湖中泛舟,都有诸多不便,加上夜间视线没有白天好,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作者为何会选择在夜间去湖心亭看雪?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及,答案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只能去猜。

据史料记载,张岱出生在官宦之家,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后由于明亡之乱,隐居避世,劳碌半生,皆成梦幻。作为知识分子,张岱有着一般纨绔子弟不具备的高尚品格。作为亡明遗民,他不愿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所束缚,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旷达的性情,著书立说。

他之所以选择夜间去湖心亭看雪,大概是既不想见太多人,也不想被人见,保持一份自我精神上的宁静和独立。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背后也许又有几多无奈与心酸。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一时兴起,出去散散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二、独往何来两三粒

本文写于明亡后,其中"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句不用清朝年号,而依旧用明朝年号,可见作者对故国依旧恋恋不忘,也是他不仕清朝的心理暗示。

文中提到,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但后文又提到“舟中人两三粒”。这岂不是自相矛盾?还是作者故意这么写,另有用意。文中没有解释,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去猜。

就实际情况而言,不排除这么两种可能,一是作者和舟中人不是同时去湖心亭湖边,可能有先去,有后去,但同时上船。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和舟中人不是同时上船,作者先上,舟中人在某个地方后上。

从文学作品意蕴角度来看,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内涵丰富。也许作者就是和舟中人一起去湖心亭,一起上船。作者自视清高,在他看来舟子虽然存在犹如不在。

通过后文,我们可以看出,舟子对作者夜间在湖心亭看雪是不理解的。但与湖心亭中人相见互为知己的情景,又暗示出自己知音难觅,也就间接说明了舟子都不是他的知己。“舟子”是客观存在的写实,“独往”是作者内心状态的反映。

一个"独"字境界全出,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一面,不愿同流合污。另一方面,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故国已去,故土难寻,物是人非,知音难觅,无人可诉衷肠。同时,也彰显了作者在王朝交替的乱世中,依然保持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据史料记载,张岱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这和文中构建的“独往”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乱世,他也许玩世,但没有不恭,他也许玩物,但没有丧志,依然保持传统知识分子的名士风度。

三、金陵人有何意味

后文提到,作者看到湖心亭中有两人相对而坐,他们看到作者,非常高兴,想不到在这个雪夜,湖中竟然还有作者这样的人在泛舟,然后邀请作者一起饮酒。作者强饮了三大杯,道别时,问湖心亭中两人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客住在这里。

金陵,也就是现在现在的南京。1368年初,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1421年朱棣迁都至北京,以南京为陪都。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赋税加重导致农民起义群起,期间女真后金从东北崛起。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随后清兵入关。1662年南明覆灭。

不知道湖心亭中这两人是不是真的是金陵人,还是说作者故意杜撰出来的,以言不可言之事。不管怎么说,金陵,在这篇文章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故国的象征。大有南唐后主“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感慨。

四、相公痴的究竟是什么

文章结尾,作者下船的时候,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舟子为什么说作者“痴”,为什么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痴”的究竟是什么?文章以此结尾,既留给读者思考弦外之意,又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推向高潮。

在湖心亭中,作者在和湖心亭中两位金陵人喝酒的时候,聊了些什么,不得而知,就像山水画中的留白,给人腾出发挥想象的空间。根据上下文“大喜”、“强饮”语境推测,想必是聊得很开心,很愉快,很有可能,内心泛起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之感。

而他们所聊的内容,大概率是和舟子不在一个认知层面,舟子大概率是理解不了的,故说他们“痴”。这里的“痴”,并非是傻,并非是执迷不悟,大概率是一种不被世俗理解的对故国故土的无限眷恋和感怀,是一种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是一种不愿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在一般外人看来,这也许就是一种逃避现实,不愿接受现实的“迂腐”,也就是舟子所说的“痴”。

笔者由此联想到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王国维,他的沉湖,至今是个谜,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也许他用这种方式来为大清殉节,为逝去的传统文化殉节,为落寞的知识分子殉节,在时人看来,也许就是舟子所谓的“痴”。

诚如《红楼梦》的开篇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啊,谁又能理解,并感同身受其中的个中滋味呢?还是把那心酸的泪水憋进肚子里,留给时间冲淡吧。

如此看来,这篇小品散文,看似云淡风轻,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个如此宏大的意蕴空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可言之语,更有蕴外之韵。就像是一副泼墨山水,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由此,这些疑点就像几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这篇文章的真正要义。

丹华道点评:

此文最大的优点在于,将《湖心亭看雪》的四个重点内容阐释清楚:

其一,为何夜间去湖心亭看雪?

(保持一份自我精神的宁静和独立。)

其二,独往何来两三粒?

(保持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其三,金陵人有何意味?

(金陵,即南京,是明朝开国建都之地,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萦绕作者心头的故国象征。)

其四,相公痴的究竟是什么?

(“痴”,是一种不被世俗理解的对故国故土的无限眷恋和感怀。)

湖心亭看雪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湖心亭看雪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情感(2)

探源阅读(二)

“今日头条”上有这样一篇文章,对于“独”与“痴”的理解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典名篇《湖心亭看雪》,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清风明月读书

年时期曾读过《湖心亭看雪》,无感,觉得就是一篇简单的小品文,描写一次的外出观雪,日常小事,平平淡淡,并无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何会有很高的评价,不解。

长大后再读,结合张岱一生的经历,只想说细微之事写的如此潇洒坦然,妙不可言,全文用清新淡雅的笔调,却透露着淡淡的哀伤,不言悲却悲从中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寥寥几句写满了旷世寂寞。

很多时候,生活经历太少,是读不懂有些书的。

《湖心亭看雪》写自张岱晚年,一次兴起外出。

雪中景,景中人

开篇介绍时间,地点,环境,大雪三日,冰天雪地,寒气倍增,人鸟无声。闲适之余,乘兴而起,穿着暖衣,带着火炉,乘一叶小舟去湖心亭看雪。

从视觉、听觉、行为三方面来写雪之大,天之冷。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举动,也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孤傲率真的行事风格。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雪。

雪中之景,自然风光,奇妙迷人。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的一片。眼前呈现的景,成了一幅天水一片,自然壮丽的泼墨雪景图。与字迭用,生动的描写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然一成,然后转换视角,写眼前近景,运用白描手法,意境朦胧清幽。眼前之景,是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美 ,美景让人痴迷。

“独”不仅是环境上的孤独,还有就是心灵的孤独。环境的的空旷,清幽,也照应了后面的“绝”字。

接着转换视角到大雪之中,长堤上的一点淡淡的痕迹,湖心亭和小舟的一点轮廓,船上米粒大小的两三个人。简约,梦幻,犹如仙境一般,空旷寂寥。

视点由大到小,由远及近,“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几个量词的运用,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数量词的锤炼,只是轻轻的点染,尽得风流,只是寥寥几笔,便使人身临其境,与前面的天地辽阔,人之渺小形成了对比。

景中人,景中情

如此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天气,相信很多人都不外出,围炉取暖,更没有出外游玩的兴致,而这时,在湖心亭竟然看到有两人对坐畅饮,好雅兴。

前文一个“独”字,本以为只有自己如此痴傻,不同寻常天气的独特行为,意外遇到同样之趣的人,惊讶惊喜惊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知己难遇,畅饮三杯,气氛瞬间热闹了起来。寒暄几句,问道故乡为何处?原来是金陵人,他乡之客,漂泊在外,知己难逢,转眼就各奔西东。

如此天寒地冻的日子,不待在家里围炉言欢,反而出来游玩的,都是性情中人。情绪的活跃都是通过别人之口,而作者此时,只是静静的看雪。

一个“痴”字,言说了所有的感受,痴迷于湖心亭雪景,钟情山水,怡情自然,淡泊名利之情,痴于家乡的情怀。 一个“痴”字,痴的不仅是景,是知音,更是那回不去的梦。是随性,是悠闲,也是心中那久久散不去的愁郁。

这一趟西湖观雪的精神之旅,是对美景的痴迷,是无奈中的超脱,是自我世界的沉醉,是一个人的风景,一个人的梦,一个人的寂寞与繁华,一个人的离别和孤独。

张岱,少时家富,为纨绔子弟,翩翩风流少年,放荡不羁热爱自由,明亡以后,他参加了反清运动,但是失败,从此隐居起来,生活贫困,经常断饮,安贫乐道,直到去世。

居家逃亡山中之后为布衣,张岱生活一直都很艰苦,但他从未放弃过创作的热情,他不喜欢说理,只喜欢描述人生,感受人生,散文诗情画意十足。

孤独有伤,浮华如梦,留下满纸荒凉,后半生的凄苦在思念前半生的华丽。

作者“独”的精神,西湖是张岱的寄托,是他的精神家园,痴于情,痴于景,痴于人。

作品流淌千年,他的文章,他孤寂的身影,是浩瀚历史长河路一道亮丽的风景,带给我们一样心灵的震撼。

丹华道点评:

此文认为:“独”不仅是环境的孤寂,更是心灵的孤独,也与全文表现的夜雪之“绝”相照应;

而 “痴”,不仅痴迷于山水,也是痴迷于故乡,痴迷于故国,痴迷于往事之繁华烟云。作者于“痴”中更见“孤独”。

湖心亭看雪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湖心亭看雪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情感(3)

探源阅读(三)

“今日头条”上还有另外一篇文章,对于《湖心亭看雪》的文字内核的解读更有独到见解:

最孤绝的小品文——张岱:《湖心亭看雪》

少卿古诗词

初中课本里的小品文,蓦然回首,此去经年,你真的看懂《湖心亭看雪》了吗?

接下来便让我们逐步揭示这篇文章的三处“究级反转”,看看你曾经想到过没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诗人叫张岱,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是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而我们的这篇文章,便选自他的《陶庵梦忆》。

本文开篇第一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作者首先为我们点明了时间、地点、以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大雪天。这里作者没有直接从视觉写大雪,而是通过听觉“人鸟声俱绝”写出世界的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如此巧妙地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这里意境应该很容易地能让我们联想到柳宗元的一句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者意境非常相似。

接下来该说他做了什么事: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读到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气候比往年还要寒冷的冬天里,外面的大雪已经持续了三天,并且可能还在纷扬扬地下着,此时在家里的你放弃了自己灯火昏黄、静谧温暖、有家人陪伴着的小窝,决定“孤身”去赴往门外的刮骨冷风与地冻天寒,并且此时是初更时分,即现在的晚八点左右,冰天雪地,深夜出门,换作你我,我们会这样做吗?这是何等的孤怀雅兴啊!

接着: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雾凇:云雾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颗粒漂浮在空中,可以说是一种有真实感的雾气。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此处总写一句,取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实际上就是在说,在夜晚,借着月光在茫茫雾气中看周围这些景色,实际上就已经分不太清了,整个自然造化完成了一个合体,即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是白茫茫一片。这是非常静态的一个画面。

然而如果只有静态未免太过单调,于是作者给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来让画面更富有层次感。

视角开始变换: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人,这里视角由远及近,景物从小至更小,直到微乎其微,一个小似一个的将视线拉回到自己这里。如果说之前的“上下一白”之“一”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那么这里的三个“一”则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仅一字而境界全出,很难令人不觉其妙。

到这里上半部分就结束了,我们接着来看下半部分这一全新的境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这里是对事情的客观描绘,等到了湖心亭,没想到此处竟已有人捷足先登了。并且他们非常热情,还拉着作者一起喝酒。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未多留,三杯酒后便又自行离开了。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作者的本意一开始就说了——“独往”湖心亭看雪,遇到人之后不论作者如何惊喜,其实那都是与本意不合的。

最后: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最后这句话算是一个点睛之笔,两个“痴”字并未让作者与湖心亭中金陵人任何一人的“痴(即雪夜游湖这一反常行为)”有所减损,反而使他们相互成就。同时船夫是不太可能会说出这么文绉绉的文字的,他的原话应该更加活泼,作者在此做了处理,显然作者对于自己的“痴觉”还是颇为得意的。

好了,到了这里,全文的大体内容基本已经梳理完了。

读到这,你是不是就单纯地以为这篇文章只是作者记录的一次颇有闲情逸致的雪天出游?

怎么可能。

这就有点单纯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得最开始提到过的的三处“究极反转”。

还有,知道为什么文中有些地方标注了重点吗?

好了废话不多说,重点来了,解密时间到。

反转一:

我们应该听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写景,往往都会给自然环境赋上一层人文色彩,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不知道大家刚才在阅读最后一段的时候有没有产生一个疑问,即:作者不是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吗,怎么最后又跑出来一个“舟子(船夫)”。

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夫妻尚可能同床异梦,离得再近又有什么用,心若不在一起,那便是咫尺天涯,哪怕身边有十个人,二十个人,千百个人,于我而言,跟孤身前往又有何区别呢?

并且大家可有注意过“舟子喃喃曰”中的“喃喃”二字,此处用得极妙。

喃喃,即低声嘟囔,这两个字生动巧妙地表现出了船夫的不解,其内心活动大概是这样的——居然还真有人大晚上的天寒地冻雪地出游,有一个就算了还有一群,真是离谱。

而作者将此写了出来,这表明作者其实对自己的这种特立独行、超然高绝还是有些得意的——尔等凡夫俗子不懂了吧。

这便是第一层“情语”,本文不是一次单纯的雪天出游,它表现出了作者的高雅脱俗与孤芳自赏。

你以为到这就完了吗,当然不是。

反转二:

不知大家在阅读这一句话的时候有没有产生另一个疑问。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你姓甚名谁,你告诉我是哪的人。这不明显答非所问吗,然而本文通篇没有一句废话,作者这样写,一定有他的用意。

首先金陵是什么地方,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金陵、长安、洛阳、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此处金陵人的回答有两种可能。

一种情况是,金陵人当时表示如此回答的,没有回答姓氏而是说明了来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很好理解,金陵如此盛名,自己来自那里明显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这就相当于现在的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们萍水相逢于火车上,互相吹吹牛一样。

另一种情况是什么,是金陵人回答了自己姓甚名谁,但作者可能忘记了,为什么忘记了,因为不重要,或者作者还记得,但因为认为不重要,所以不写,从而直接突出更加重要的部分,即运用一种答非所问的方式告诉你——我只在乎这个。

那更加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当然就是后面的那两小句了,“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为什么在乎金陵这个地方?

因为金陵并非只是那个久负盛名的金陵,它更曾作为是明王朝的旧都。

而我们的作者是什么人,明清之际的人。

作者写这篇文章什么时间?清朝。

金陵承载着作者浓重的故国之思。

作者为什么在乎金陵人“客此”?

因为作者同是客居之人啊!

只不过是金陵人客居的是他乡,而作者还客居在新朝。

作者的超然高绝与客居之情舟子懂吗?舟子不懂。谁懂?金陵人懂。金陵人懂故国之思吗?金陵人不懂。那谁能懂?

在这上下一白,人鸟俱绝的天地间,无人能懂!

而文中还有另一处也表现出了沉重的故国之思,哪里?

崇祯五年十二月。

记年的方式有很多种,作者偏偏选用了明朝的年号来记年,这说明作者身在清朝,仍念念不忘现如今只能存在于回忆里的大明。

这便是反转二了,这只是一篇寻常的游记吗?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脱俗吗?当然不是!还有对故国深沉的思念,你以为到这就完了吗。

当然没有。

反转三:

最开始我们说过这篇文章出自哪里?

《陶庵梦忆》

以下一段文字出自《陶庵梦忆》序: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

整部书,都是作者的回忆,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并非是写在当下的一篇游记,他存在于作者声色犬马的前半生,而于作者而言,它们,就是一场梦啊!

丹华道点评:

此文提出三处“究极反转”,颇有见地:

1、反转一:

“独往”与“舟子”看似矛盾,其实自有深意。

(舟子,只是凡夫俗子,而作者却是特立独行之人,凡夫俗子不懂那份超然高绝,故咫尺天涯,心灵鸿沟巨大,让作者始终认为是“独自一人”。)

2、反转二:

“问其姓氏”,却答“金陵人,客此”。

(明面上是答非所问,但其实既暗含着明朝旧都的信息,又承载了故国之思的心念,更暗喻着自己仅是“新朝”“客居”者。)

3、反转三:

《湖心亭看雪》,它并非是一篇游记,而是梦回前朝,忆及半生。

湖心亭看雪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湖心亭看雪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情感(4)

综上,《湖心亭看雪》一文,我们根据张岱个人的经历与遭际,可以揣度其文字的内涵;我们更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其文字内核中的深层蕴含。此文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而更可能是一篇思忆性极强的小品散文。作者借助“下雪”这一特定气候,借由“湖心亭观雪”这一特定场景,以此表达一位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遗世超然的情怀,以及对故国的思恋,对过往前尘的感怀。

湖心亭看雪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湖心亭看雪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情感(5)

关于“语文探源学习”首倡者:

姚丹华,1970年生于上海,笔名稚吟秋声,教育探索者与教育行者,独立写作人,语文学习溯源法首创者,道家文化传播者,发现美国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实为道家理念的第一人。

多年荣获上海市古典诗词创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刊《语文世界》头版封面人物介绍,《语言文字报》教学版曾整版刊登其溯源教学实录《愚公移山》,北京童立方公司“大家小绘”选题系列丛书之《愚公移山》文字稿主笔。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正道语文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课堂智慧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四地”语文研讨会、“溯源导读河南项城推广活动”、深圳东莞两地“溯源导读”学术报告会、汉中“追寻大师足迹,探寻阅读源头”国培计划讲座、“生命因与大师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学导读互动活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云南昆明实验学校(天娇校区)教师培训、“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第十三届年会暨河南省第二十三届语文年会”、浙江省教育厅“百人千场”名师赴平湖市送教活动特邀嘉宾。

“河南省第四届语文课博会”“教育者论坛”“梦龙诗话”诗歌教育微型论坛、“上海市桃李园学校教学研讨微讲座”等多个语文教学活动特邀嘉宾及主讲者之一,南京十三中语文研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语文研讨、河南虞城春来学校座谈会主讲者、全国溯源导读教学展示课《为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影》。

“台州、宁波、杭州、上海、嘉兴”五地语文专题研讨古代诗歌专场嘉宾评委,企业文化课《古典诗词与人生境界》、社区公益讲座《溯源导读法家庭推广》、大型公益讲座《我们今天这样学语文》《初中语文学习指导》《站在综合语文素养的高度研究考试》主讲嘉宾。

湖心亭看雪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湖心亭看雪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情感(6)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