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作者独特的视角,湖心亭看雪作者痴在什么方面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3-19 15:39:47

引子

《湖心亭看雪》一文收录于《陶庵梦忆》集,实属“晚明小品文”之范畴。此文为张岱所书。张岱,字宗子,号为陶庵,明亡而入清之人,恰如《陶庵梦忆序》言:“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駴駴乎如野人……”是亡国旧臣也。故,文虽成于“清初”,尽显晚明小品之流风余韵,所忆皆为昔日繁华如梦,所言晚明之士大夫之“趣”。而,“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张岱之文,于欢颜之中多有一份落寞失魂,如细咀嚼碗中白饭之味。此是晚明人之“心”也。

湖心亭看雪作者独特的视角,湖心亭看雪作者痴在什么方面(1)

水墨

正文

张岱之《湖心亭看雪》描绘了一幅“雪夜游西湖图”:湖心亭人鸟声俱绝、“痴子”乘舟渡湖、三人围炉赏雪。此文是属张岱“小品文”中状写士大夫审美情趣的文章,不同于《陶庵梦忆》中其他注重城市之美的“小品文”,其风格大抵清新可喜,不沾染俗世气。文章虽“短小精悍”,总于细琐之处,传达出张岱对于人生的体悟,颇耐人寻味。

本文便试着从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所体现的晚明小品文的风格特点、情节内容,以及小品文背后故国之思,探微“晚明文人”这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尤为独特的群体,其文人之精神世界。

湖心亭看雪作者独特的视角,湖心亭看雪作者痴在什么方面(2)

张岱“画像”

一、从《湖心亭看雪》一文,发掘其“文人闲趣”,以及藏匿其中的“晚明精神”

1、说“趣”:“任情而发之”的生活美学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是这样子说道: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是张岱的“趣”,夜中乘舟赏雪,是“率心而行,无所忌惮”之文人姿态。昔,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言:“世人所难得者唯趣……夫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晚明文人眼中,“趣”分两类:书画、古董、煮茶等等,皆是皮毛之趣味,是为了“趣”而拟之,倒像是一门学问,而真正的“趣”是从心而发,若孩童、若山林之人,身处无边自然之“趣”而浑然不觉。

《湖心亭看雪》一文,张岱选择在“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出发,远离人间烟火, 这恰恰是士大夫雅趣得之深者:晚明思潮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大雪三日之际,围炉拥被取暖乃是生活之常态,而张岱放情极意于自然山水美色,文人之心不为俗世观念所羁绊之态,恰恰体现了一种惬意的生活美学观——是一种超脱功利的“本真”意识。

湖心亭看雪作者独特的视角,湖心亭看雪作者痴在什么方面(3)

书法《湖心亭看雪》

从“赏雪”这风雅行径来看,这种“趣”虽生发于“心”,却多于生活细琐中出,多有灵动、轻快之貌。古之状写山水之祖谢灵运有《与朱元思书》一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从中可见山水之“奇”,让人叹为观止,忘归俗世。又如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语,多从世间罕有景象生发。古之山水诗文,若非陶渊明之辈,多有猎奇心理。而晚明文人为一大变何故?世人眼里寻常之事物,于晚明文人眼里便是有了“趣味”。同为“赏雪”,张岱之文,非在“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之大漠边塞“奇景”,而在“湖中人鸟声俱绝”之时,正是“性灵”流露山水之间,善于捕捉日常所看不见之美,方才有了如此体悟。而文人融入大自然之美色,追求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不会有老杜“沉郁顿挫”之风。 故《湖心亭看雪》看的是“雪”,非“人间疾苦”。

湖心亭看雪作者独特的视角,湖心亭看雪作者痴在什么方面(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