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发烧)是指生病所导致的体温升高,由致热源使得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
正常人体具有完整的体温调节系统,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约为37.0C,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C,腋下温度比舌下温度低0.5C,直肠温度比舌下温度高0.3-0.5C,一日之间温度相差不超过1C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C,腋下温度高于37C,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C以上时,称为发热。
引起发热的疾病有很多,根据治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1.感染性疾病:在发热原因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疾病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2.非感染性疾病: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HIV、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内分泌与代谢障碍(产热过多如甲亢,散热过少如重度失水)、体温调节中枢失常(中暑、重度安眠药重度、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热的正常范畴常表现为低热)。
发热的程度:以腋下温度为基准低热37.5-37.9C,中等热38-38.9C,高热39-40.9C,超高热不高于41C。
在医院内常做的检查有: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2.尿粪常规检查(有助
于泌尿和消化性疾病的诊断)3.X线、B超检查(协助诊断呼吸、循环和消化系统疾病)4.其他检查如胸腔积液、腹水、脓液、脑脊液、骨髓等常规检查、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
发热的急救与处理:1.解开衣服,降低环境温度、避免直接吹风。2.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额部、四肢大血管浅表部位湿敷,头部冰袋,酒精擦浴(小儿禁用);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热者冷降,冷者温降。擦浴的方法自上而下,由耳后、颈部开始,直至皮肤微红;不宜在短时间内降温过多,以防虚脱;皮肤有感染或出血倾向不宜皮肤擦浴;多喝水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根据医嘱准确使用退热药,准确使用药物剂量。降温后30分钟-1小时测体温,并观察神志和出汗情况,防止虚脱。4.清淡饮食,鼓励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5.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