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于苍则苍经典语录,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哲学原理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3-20 19:36:24

颜之推(公元531年 - 约595年),字介,祖籍琅琊临沂,生于建康的一个儒学传家的士族家庭,是颜回第三十五世孙。他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自幼传承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后研习《仪礼》《左传》。他因博览群书、文采出众,受到梁湘东王萧绎的赏识。

他一生历经梁、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六个朝代,担任过黄门侍郎、御史上士、学士等官职。在学术方面著述丰富,如今留存《颜氏家训》和《还冤志》两本书。其中,《颜氏家训》是历史上第一部体系宏大、内容丰富的家训,在家教、道德修养等方面为后人提供借鉴,也为研究南北朝历史及语言文学提供参考。

染于苍则苍经典语录,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哲学原理(1)

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

译文:要通晓《诗》《书》《礼》《易》《乐》《春秋》的核心思想,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著作。

鉴赏:这句话如同宋代朱熹教导弟子时所言“学问须要融会贯通”,用“六经”代指儒家经典,“百家”囊括法、道、墨等学派,强调治学要像唐代韩愈“焚膏继晷”般勤勉,既要专精又要博采。

贪欲以伤生,谗慝(chán tè)而致死。

译文:贪婪的*会损害生命,恶意的诽谤将招致灾祸。

鉴赏:“谗慝”指阴险谗言,此句用商纣王酒池肉林终致亡国、李斯谗害韩非反被腰斩的典故,警示后人要像范仲淹“不以物喜”般克制*,如魏征直言进谏般秉持正直。

学者贵能博闻也。

译文:读书人最可贵的是能广泛获取知识。

鉴赏:如同司马迁为著《史记》“行万里路”实地考察,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强调广博涉猎。明代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自述借书抄录、遍访名师的事迹,正是这句箴言的生动注脚。

狐兔穴宗庙,霜落沾朝市。

译文:狐狸野兔在皇家宗庙做窝,寒霜降落在清晨的街市。

鉴赏:这幅萧瑟画面让人想起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沉痛,用动物占据宗庙的意象,暗喻王朝衰败如同西汉末年的未央宫遗址,霜落街市则象征繁华消散,堪比李白笔下“吴宫花草埋幽径”的苍凉。

君子必慎交游焉。

译文:有德行的人一定要谨慎选择交往的朋友。

鉴赏:如同孟母三迁为择邻,管宁割席拒华歆。北宋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而“与小人交,如入鲍鱼之肆”,正与此句互为映照,说明交友如种树,近朱者赤。

染于苍则苍经典语录,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哲学原理(2)

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译文: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就会变得相似。

鉴赏:如同墨子见染丝而叹“染于苍则苍”,孟母三迁造就孟子品格。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出淤泥而不染”,但现实中更多如晋代陶侃母亲“封坛退鲊”般,通过日常细节影响孩子,说明环境塑造人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译文:人们读书求学,本是为了开拓心胸、擦亮眼睛,帮助实践。

鉴赏:明代王阳明格竹七日终悟“知行合一”,清代顾炎武携书游历著《日知录》,正是此句典范。如同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诗句,强调学问要像汉代赵过推广代田法般落到实处,而非南朝士族“清谈误国”。

孝为百行之首,犹须学以修饰之,况余事乎!

译文:孝道是各种品行的首位,尚且需要学习来完善,何况其他事情呢!

鉴赏: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强调孝要“色难”。汉代黄香九岁“扇枕温衾”是本能,而元代郭居敬编《二十四孝》则需引导。如同王祥卧冰求鲤被后世效仿,说明孝道需如曾子“三省吾身”般修养。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译文:和品德好的人相处,就像进入放着芝兰的房间,久了自然染上香气;与恶人交往,如同走进卖咸鱼的店铺,久了自然沾染臭味。

鉴赏:这让人想起“墨子悲丝”的典故,染坊里的素丝染什么颜色就会变成什么颜色。唐代柳宗元在《敌戒》中写“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反向说明交友重要性。如同欧阳修在《朋党论》中区分君子小人之朋,交友当效仿管仲鲍叔牙的“管鲍之交”。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

译文:古今语言随风俗变化,著书人的用词就像楚国与中原各有差异。

鉴赏:汉代扬雄著《方言》记录“楚语唤'虎'为'於菟(wū tú)'”,唐代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骈俪,清代俞樾考证“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古今异义。如同《世说新语》记载的“阿堵物”“宁馨儿”等晋代口语,印证语言变迁如江河奔流。

染于苍则苍经典语录,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哲学原理(3)

人有坎壈(kǎn lǎn),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译文:人遭遇困顿时,即便错过了青壮年的学习时光,仍该晚年苦学,不可自我放弃。

鉴赏:晋代皇甫谧二十岁还游荡无度,经叔母斥责后发奋读书终成医学大家;宋代苏洵二十七岁始读《论语》《孟子》,终成“唐宋八大家”。这正如曹操“老骥伏枥”的诗句,说明学问如同唐代李泌“残经补字”的故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

译文:要让一贯骄奢的人看看古人如何谦逊节俭、约束自我;礼仪是教化的根本,恭敬是立身的根基,他们才会惊觉自身的不足,收敛骄态、克制*。

鉴赏:此句如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般强调克己复礼。宋代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立家规,司马光《训俭示康》用张知白“清约如寒士”的例子,皆印证骄奢者需效仿古贤。

为善则预,为恶则去。

译文:遇到善事就参与,见到恶行要远离。

鉴赏:引用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佐饔得尝,佐斗得伤”的典故。如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抉择,明代海瑞拒为严嵩贺寿,皆体现这一原则。墨子见染丝而叹环境对人的影响,呼应“为恶则去”的智慧。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译文:文章应以思想情感为心脏,气韵格调作骨骼,典实事理当肌肤,华丽辞藻是衣冠。

鉴赏:此喻如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反对六朝骈文“竞一韵之奇”的浮华。苏轼《稼说》以庄稼生长比喻厚积薄发,正合“气调为筋骨”的深意。

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

译文:治学有快慢之分,文章有高下之别。愚钝者勤学可成专精,拙劣者苦思终究粗浅。

鉴赏:犹如唐代贾岛“两句三年得”的苦吟,虽非天才却成诗囚;宋代曾巩资质平平,凭欧阳修指导终列唐宋八大家。

染于苍则苍经典语录,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哲学原理(4)

既以利得,必以利殆。

译文:靠利益得到的东西,必因利益招致危险。

鉴赏:战国吕不韦“奇货可居”终饮鸩而亡,清代和珅敛财亿万被赐自尽。正如范蠡功成身退三致千金,方得善终,印证利字当头终非长久。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译文:山里人不信有树木大的鱼,海边人不信有巨鱼大的树。

鉴赏:此喻认知局限,如《庄子》河伯见北海若方知天地广阔。唐代韩愈被贬潮州前不知鳄鱼之患,张骞通西域始见葡萄苜蓿。提醒人们如王安石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需打破认知壁垒。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译文:不修养自身却想在社会上博取美名,就像容貌丑陋却怪镜子照不出美貌。

鉴赏:如同东汉陈蕃“一屋不扫”被薛勤批评,宋代寇准奢侈被妾室茜桃以《咏寇公》讽谏。这让人想到《资治通鉴》记载的慕容绍宗“修身在己,毁誉由人”,强调内在修养如明代王廷相“居敬穷理”,外在虚名终如镜花水月。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

译文:古人勤学典故众多:苏秦锥刺股,文党投斧求学,孙康雪地借光,车胤囊萤夜读,路温舒放羊编蒲草书,都是勤勉典范。

鉴赏:汉代朱买臣“负薪读书”被妻离弃终成太守,宋代范仲淹“断齑画粥”苦读。这些故事如同唐代李密“牛角挂书”,印证学问之道如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积叶成书”,唯勤可破万难。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

译文:学问的兴盛衰落,随着时代需求而变化。

鉴赏:秦始皇焚书时,伏生冒死藏《尚书》于墙壁;汉武帝独尊儒术,公孙弘以布衣封侯。明代八股盛行则学问僵化,清代考据兴起而朴学复兴。如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学问终需“经世致用”。

谦虚沖损,可以免害。

译文:谦逊淡泊,能够避免灾祸。

鉴赏:韩信居功自傲终遭未央之祸,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因谦退得保全。如同老子所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张良功成身退学赤松子游,正是“沖损”智慧的典范。

弹棋亦近世雅戏,消愁释愦,时可为之。

译文:弹棋是近世的高雅游戏,能排解烦闷,偶尔可以玩赏。

鉴赏:曹丕《典论》自诩弹棋高手,唐代韦应物“窗间弹棋局”写文人雅趣。但需如白居易《观弈棋》所言“胜固欣然败亦喜”,切莫像南朝士族耽于博弈误正事,方显“雅戏”本色。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