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夜晚郊外的风景,究竟有多美呢?假如你拿这件事去问城里面的小朋友,他们是很难想象不出来的。
记得在从前网络不那么发达的时候,乡邻之间的关系,远比现在更加亲密。那个时候每到夏季,村镇里的人们时常会相约在月下出行,以散步的方式来“消夏”。
成年人喜欢笼罩在一片银色月光之下的田间风景,喜欢倾听池塘里面那些青蛙此起彼伏的叫声;小孩子们则更热爱在迷离的夜色之中,追逐萤火虫,玩儿捉迷藏。
然而毕竟时代不一样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夏季气温一超过36°C,大部分的人就不会出门了。他们只会躲进空调房里吹着冷风,吃着冰镇西瓜,再打开电视观看各种节目。
因此现代的小孩子,尤其是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是没有办法知道夏天野外的风景有多么美丽的。如果一个城里的孩子,想要知道夏夜郊外风景之美,就只能去古代诗词里面寻找了。
下面要提到的这首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古人描写夏天夜景的杰作。如果你想知道夏天的夜景到底有多美,就一定要读一读这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赋闲时创作的一首风景词,词中描绘了三个农村自然风光场景,展现了六个不同的趣味点。
第一个场景写的是辛弃疾步行在黄沙道上,抬头所见的景象,即天空中的“明月”。
风景诗词中写“明月”很常见,但是普通人写夏夜的明月,总是从它的外形——圆、大、明亮上去描绘,辛弃疾却没有直接写明月,而是把明月当作背景,着重刻画了一只被“惊”的鹊。
词中的“别枝”,有学者解释为鹊的脚被树枝“绊住”了。因此,“明月别枝惊鹊”一句,写的其实是作者正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在黄沙道上时见到的景象。
辛弃疾在写这首词之前,刚刚和朋友喝了一点小酒,深夜独自返回时,行走在一条田间小道上。古代农村本就人烟稀少,再加当时天色已晚,黄沙道上显得十分宁静。
一只乌鹊停落在树枝上面打盹,辛弃疾的突然出现,显然使它受到了惊吓。起初,乌鹊因为担心人类造而拍着翅膀想要起飞,不料却发现爪子被树枝勾绊了一下。
急于远离行人的乌鹊,惊惶失措地用力扑棱翅膀,拍打着树枝,结果反倒引起了辛弃疾的注意。“别枝惊鹊”这一生动画面,因为有了空中的明月作为大背景,显得更格外令作者难忘。
与此同时,本来有些微醺的辛弃疾,由于被乌鹊振翅打扰到,酒意渐渐醒了。当时的他,感受到有一阵柔和的清风扑面而来,树林子里面还隐约传来了一阵蝉的叫声。
这个“蝉鸣”出现的时间恰到好处,“蝉鸣”如果出现在夏季正午烈日当头之时,人们听了只会觉得烦躁,但是它出现在夏天的夜晚,自然形成了一种令人内心宁静、精神放松的“白噪音”。
蝉在古代诗词中是一种品性高洁的象征,唐代骆宾王作《在狱咏蝉》,以蝉来比喻自己的品行高洁。后来李商隐也以蝉自喻,表明自己就算“本以高难饱”,也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
夏天半夜起“蝉声”的事,其实是相对少见的。可见辛弃疾在这里提到“清风”与“鸣蝉”,既是在写风景,同时也是在借着“蝉叫”声安慰词中的自己,对自己说:独行莫惧,吾道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