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究明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即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彻悟大道之人。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宗旨”的意思。
(2)明明德:发现光明德性。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明白、发现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作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名词,圣人言:“自知者明”,此明即是悟道之体,可用光明或天命解释。
德:即是德性,悟道之人,万法由心生。悟道之人不见万相,只现万法,故与常人不同,儒家称此万法为德。
(3)亲民:革新自心臣民。
亲,同新,有改变、转化、革新的意思。
悟道之人,内圣外王。内圣者:本性天命光明似圣。外王者,统御自心万法如王。
这里的臣民,一指自性众生,即是心内一切现象与障碍,须普度之,方得自在;二是指一切有缘众生,亦须倒驾慈航,慈悲救度之,方得成就。二者皆不出道人之心,亦皆是道人修行自证之要道。
(4)止于至善:最终成就至高无上的大机大用。
止是终止、最终目标之意。
至是无上之意。
善是善于之意,而非善恶之善。儒释道的究竟道体,都是无所不能的,故而称之为善。这种无所不能,以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妙用,就是大机大用。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发现光明智慧德性,在于革新自心臣民,在于最终成就至高无上的大机大用。
【解读】
古人作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所以最初一句,多是最重要的内容,《大学》也不例外,开篇便点出了儒学的三纲领。所谓三纲领,就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宗旨所在,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我们分成三部分,一一解读之。
一、明明德
第一个明,我们在注释里解释了,是明白、发现的意思,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主要说一下第二个明。
《易经》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阴之代表,莫过于月,阳之代表,莫过于日。所以道之代表,莫过于日月相合之“明”字。
在字义上,“明”字的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由此引申指照亮、点燃、公开的、天亮等。
而我们的天命本性,亦是大放光明,遍照十方,竖穷三世,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谓明者,一定是知道了“我是谁”的人,一定是发现了自己本来面目的人,一定是悟了本源大道的人。
因此,这个明,就是道、圣、佛、天命、本源、佛性、自性、本来面目、法身……等等的别称。名虽有异,归元不二。
说完了明,我们再来说一下德。
德之一字,拆开来看,分别是:“行、十、四、一、心”五个字所组成。对应的恰好是十方四时一切心行。十方就是代表一切空间的东西南北八方加上下,四时就是代表一切时间的春夏秋冬四季。意思就是我们心中的一切,皆是我们的光明自性所显现的德相。
当你发现了自己的天命自性,心中的一切就可以称之为德。若是不知有自性,则人我二元,见物着相,就是无德。因此有德无德,关键在于有道无道,有道就是有德,无道就是无德。《道德经》中的道与德,亦是此意,并非世人所理解的善恶二元之品德。
德在古时还有一个写法,写作“惪”。同样拆开来看,就是直和心。《维摩经》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六祖坛经》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所谓直心,就是悟道之后的心境。若能发现这质朴无伪的真心,一切万相则如镜中水月、了无分别,我们的心境怎么会不直,我们怎么还会烦恼丛生,追风逐影呢?
古德云:“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虚云老和尚开悟时曾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这便是悟道之人的心境。黄花翠竹也好,山河大地也罢,在悟道人的世界里,它们已不再是心外之相,而是心中万法。这万法如无量无边的海之波浪,皆是自性水体所生,并非外来之物。佛教所称的这个“法”,便是儒家的“德”,二者名异实同。所以明见德性者,就是开悟见性、明见法身之人。
二、亲民
亲民,又解作新民。
其实亲或新都可以,前面注释里说过了:
悟道之人,内圣外王。内圣者:本性天命光明似圣。外王者,统御自心万法如王。
这里的臣民,一指自性众生,即是心内一切现象与障碍,须普度之,方得自在;二是指一切有缘众生,亦须倒驾慈航,慈悲救度之,方得成就。二者皆不出道人之心,亦皆是道人修行自证之要道。
我们在亲近所谓的自性臣民,普度自性臣民的时候,他们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化了。
由烦恼之臣民,转化为无挂碍之臣民;由六道轮回之臣民,转化为净土圣众之臣民;由纠结累赘之臣民,转化为神通妙用之臣民。
这不就是由旧转新、转识成智嘛!
按照禅宗的说法,悟道破本参以后,要悟后启修,作牧牛行,保任自性,再破重关,入不退转之八地菩萨位。
前面的明明德,即是开悟见性。而这亲民之事,就是禅宗保任之事。
亲自性臣民,即是保,保护天命不遗,自性不忘。
亲有缘众生,即是任,任它八风来袭,如如不动。
直到内外打成一片,无向无背,无取无舍,性相一如,方敢言真道人,真大人。
三、止于至善
止处即是目标所在,不然仍是行者,这里无甚异议。
而“善”之一字,却是最能引人误会的。因为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谓的权威,都会想当然的把“善”字,解释成善恶相对的善。
同样中招的,还有《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
几乎大部分所谓的专家,也都把这个“善”字,解释成了比较高的品德、道德。但是,只要稍微有点脑子,仔细的看一看本章内容中随后出现的八个“善”字,就会发现,没有一个是善恶的善,没有一个是有关品德的善,而大都是“善于”的意思。
止于至善的善,同样是善于的意思。
喜欢搞灵修的朋友,喜欢用一个词来描述宇宙的本原,那就是“能量”。
这个能量的“能”,就是善于的意思。
我们常说佛无所不能,上帝无所不能,道无所不能……这个“能”,不就是“善”的意思嘛!
佛教祖师在点化学人的时候,也会经常开示:“这个能见能闻的能性,是什么啊?”这不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大宝贝嘛!
所以至善的意思,就是至高无上的善于,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机大用。
老百姓虽然也能用,但只是小用。
止于至善,就是要以究竟的大机大用为修学的最终目标。
说到这里,细心的同仁就会发现:儒家的“明德”、“民”、“至善”,恰巧就是佛教的“体、相、用”,玄妙点说就是佛的“法身”、“化身”、“报身”。这既是儒释道修习的根本和目的,也是三个逐步递进的次第阶位。
所以,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开悟得道破本参,就是登地的真菩萨。
亲民就是倒驾慈航、普度众生,就是牧牛保任破重关,就是八地的大菩萨。
止于至善就是起大机大用、圆成道果,就是入尘垂手破末后牢关,位齐诸佛的真圣人。
因此,《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若能亲切体证,那便可以与诸圣诸佛,把手共行了。这是很多僧人穷其一生也难以得到的证量,因此,儒家的君子们,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的经典不如佛道究竟,以致错失珍宝而不自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