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出的情感,遂至承天寺的寻好在哪里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3-23 14:09:51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出的情感,遂至承天寺的寻好在哪里(1)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编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这是一篇仅有80余字的散文,但却流传千古,历来为人称道,以为是苏轼在黄州期间所写四篇最好的文章之一。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曾经这样写道:“(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文学史很是奇怪,但凡能够在历史上流传千古的文字,似乎大多出自文人颠沛流离、仕途坎坷或是人生低谷时期。有人专门就历史上的贬谪文化进行研究,赫然发现历代文学大家无不经历过宦海沉浮。中国士大夫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所以进入仕途、投身宦海成为其规范的角色认同。但宦海沉浮,除了降职贬官,不少人还有身陷囹圄之祸,因此其心态更为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虽经贬谪亦不改初衷,如范仲淹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类是屡遭贬谪心灰意冷,隐居遁世者亦不在少数;如屈原、贾谊忧愤而死,陶潜等;还有一类屡遭大难,但其将之看做人生磨砺,反而心胸眼界变得更加开阔,人生更加积极进取。苏轼即为最后一类人的代表。

《记承天寺夜游》写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一次夜游经历。这里不得不说苏轼在黄州的经历: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因“乌台诗案”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朋友的营救,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

东坡居士的名号由此而来。居士一词源于梵语,意译长者、家主、家长。在家修持佛法的佛教徒,可见当时苏轼的心境已十分淡然。苏轼在黄州,生活一度窘迫。因是犯官身份,初到黄州的苏轼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山间旧庙里,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定惠院”。在出狱后以及初到黄州的日子里,写给朋友的信件,一封都没有得到回复。他在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不可避免地,他陷入了一个极度孤独的境地。

就在此时,此地,这样的生活境遇下,苏轼为后人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佳作。每每读来,遥思当时苏轼其人,不免心生感慨。斯人已逝,此情可待,幸有文字传意寄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秋意渐凉,苏轼夜深难眠,忽见“月色入户”,其心情之喜可见一斑,于是“欣然起行”,入院中赏月。此叙事极简。然简中有繁,以身代入,方能明白苏轼之心。秋叶露重,秋月皎洁,不免引人联想。

念无与为乐者”,此情此景,不知苏轼想到了什么,或许是自己的经历,或许是自己的家人,不得而知。想想满腹心事无人可言,其孤独之情溢于言外。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尤为可喜的是“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可以想见苏轼心情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喜悦。两人说了些什么,文中并未涉及,只说:“相与步于中庭”。也许只是静静的在院中散步,既是知音,自然不用废话,一起静静地欣赏月景不也是很好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于是在我们眼前,一幅空明澄澈的月夜竹影图徐徐展开,让人疑似身处仙境,恍惚之中一个回神,哦,原来依然身处人间啊!月光下,两个无眠之人该面面相觑了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情感均汇聚于“闲人”二字,读之不禁令人神伤:吾之志愿在治国平天下,奈何以吾之才华,做此闲职,为闲人一枚,哀哉!也罢,既为闲人,当做闲事,还是发现生活之美,何妨吟啸且徐行吧。

掩卷深思,这篇短文之所以流传千古为人称颂,也许就在于其短短的文字中蕴含着复杂的感情,更能使人产生共鸣吧。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出的情感,遂至承天寺的寻好在哪里(2)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