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则
1.连词
(1)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原来是、已经是”
例:金就砺则利。(就)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原来是)
(2)假设关系,译为“假设、如果”,“那么、就”【后常接结果】
例:入则为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或句式相仿】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但是”。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选择关系,常和“非,不”相呼应,译为“不是……,就是……”。
例:非死则徙尔。
2.副词:
表判断,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名词:
译为“法则、准则、榜样”。
例:以身作则(榜样)
4.动词:
译为“效法”。
例:则先烈之言。
“则”文段练习
“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知,赶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译文:
17 者
1.助词
(1)指人、事、物、时、地等,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动词/形容词 者——构成名词性短语】
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2)【数词 者】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例:或异于二者为之。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4)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相当于“的”。
例:马之千里者。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例: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为“呢”。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1.【之 定语 者】
例:马【之】千里【者】。
2.【而 定语 者】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者”文段练习
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译文:
18 之
1.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二人称。
【动词 之】
例: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第二人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
【之 名词】
例:之属。之类。
2.助词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
【之 名词/名词性短语】
例:是谁之过与?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
【主语(名词/代词) 之 谓语(动词/形容词)】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宾语前置标志。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
【宾语(名词) 之 谓语动词】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式:“其……之谓乎”、“何……之有?”】
例:何陋之有?(译为有何陋?)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
【中心语(名词) 之 定语 者(可省略)】
例: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
筋骨之强。(强筋骨)
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时间副词/不及物动词 之】
例:顷之,烟炎张天。
(6)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补语示范:这花美极了。“极了”就是补语。)
例:以其求思之深。(因为他思考得深入。)
3.动词:
译为“到……去”。
【之 地点名词】
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文段练习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