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海燕
我的老师——方汉奇先生
如果方汉奇先生没给我当过老师,写下个题目,说我攀高附贵的與论会把我淹死的,方先生是什么人物?他是中国新闻学界的泰山北斗,与甘惜芬、王中先生齐名,两位先生去世后,方先生无疑是独耸青天的新闻学界的巨子。
/方汉奇,1926年12月出生于广东普宁,是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新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自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方汉奇创立了中国新闻史学会,并出版了多部重要著作,包括《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等。/
我认识先生,早于在苏铁师读书时。1983年,新闻界针对全国30万没有文凭的新闻大军,举办了一个普及式的学习班,学习课程有编辑学、采访学、评论学,以及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现代汉语等,涉及学科达17门之多。学后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由中宣部副部长郁文署名的结业证书,承认考试者具有编辑、记者的学力水平。我是这一学习班的学员,因到报社的时间短,距考试还有22天,我不得不在较短的时间内遍翻狂啃17门学科的课程,迎接大考。
学习班的举办方,知道我们这些没有文凭的难处,长年奔波于生活之中,突然沉入书海,面对古今新闻载籍之文,穷月不能究其辞,没世不能通其义,犹若入海算沙,应考何其难矣!为此,请来新闻界、新闻学界的大佬,在王府井北京市委东面的一座大礼堂里给我们上课,以助解关山之围。其中有《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永康,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芬、方汉奇等人。
方先生给我们讲新闻史,他博采众长,删繁就简,提纲举要,浩浩新闻史,经先生讲授,居然昭如星月。虽然,那场大考,后来因全民追求文凭学历不作数了,但对我们来说,又是士君子之学,临阵磨枪,期于适用。可先生讲课时爽朗的话音,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认识了先生,还无缘接触先生,我与先生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他居于一个仰望星辰的高度。
/中国新闻史学泰斗 方汉奇先生/
与方先生的近距离接触缘于我在苏州读书期间,我们的新闻史课,将由先生亲授。为接方先生去苏州讲学,苏铁师教务处长孟守介老师找到我,让我专程回京接方先生。那时,我是《人民铁道》报记者,在买票难、乘车难、“站上海”的运能异常紧张的年代,孟老师认为,由我来接方先生会方便一些。
方先生离京前,我与上海列车段13/14次车队贺队长通了电话,通报了方先生在新闻与学术界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分量,希望他通知我们所乘坐的列车,给予先生照顾与方便。作为学生,我想的是一路照顾好先生。
那时,先生刚好60岁,茫茫60年,满头苍苍发,一棵生命的常青树,掠过岁月的流云,仍留着青春的气质。他那双史学家的目光既热情明亮,又凝重深沉。
在南行列车的豪华包房里,只有先生与我。他和善轻松地和我聊天、闲谈,天南地北,无所不包。那时,论起弟子,先生直接的,间接的,早已突破孔圣人的三千弟子之数,可谓桃李满天下。活跃于新闻界的郭超人、艾丰、孟晓云等驰名国内的记者,均是先生的高足。从那天起,我也忝列其中,走进先生座下。
先生24岁,东吴大学新闻系毕业,在上海新闻图书馆做资料员。他称年轻而富有文凭的自己,是一块干燥的海绵,于是,投进知识的海洋,自己不顾一切地吮吸,再吮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