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媒体作为传递主流价值的“信使”,担负着承载文化、引领价值、成风化人的使命。我们希望找到符合当代审美、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古”与“今”的对话,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日报》假日生活版开设了“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栏目,栏目刊登的稿件以诗词景物、意境为线索,将古典诗词赏析、文化背景普及与山水游记写作、个人情感抒发等有机结合,呈现一种“沉浸式诗词赏析”的效果,成为《人民日报》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唤起万千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为集萃与延展,与栏目同名的《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 30篇文章,分为“山岳篇”“登楼篇”“临水篇”“胜迹篇”“寻古篇”等五个部分,并充实诗词赏析与地名介绍等内容,力求引领读者多角度感受古典诗词的精华与魅力。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山岳篇中的“望庐山瀑布”。
诗词小注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遍观祖国的名山大川,把它们独到的特色,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夸张,有比喻,语言清新自然,浅显生动,短短28个字,把瀑布写活了,写绝了,不但使读者看到了庐山瀑布,也看到了游人对瀑布的惊叹,甚至还能听到飞湍瀑流的喧豗声。《望庐山瀑布》一组二首,另一首是五古,“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句,为与此诗共传千古的状写瀑布的名句,均妙在于壮阔中见空灵。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赵其钧品鉴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所以这“挂”字也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诗意旅游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庐山奇秀,突出表现在险峰、幽谷、瀑布、云雾等类型的景观之中。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评价庐山的美:“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千年来,这句名言成为中国人对庐山众口皆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