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成语亦作“众心成城”,出自《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众志成城”原义是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地牢固,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周景王是东周时期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大幅衰落,诸侯国纷纷崛起,周天子实际上成为了名义上的共主。
为了巩固统治,周景王试图通过铸造大钟来彰显王权的威严,并借此凝聚人心。
然而,铸造大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对当时已经疲敝的周王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周景王的大臣单穆公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此举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导致民怨沸腾。单穆公劝谏周景王时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意思是,如果百姓的心志凝聚在一起,就能形成坚固的城墙;但如果百姓的怨言汇聚起来,就连金属也能熔化。单穆公以此告诫周景王,国家的稳固不在于外在的器物,而在于民心的团结。
周景王不信单穆公的话,就去问乐官伶州鸠。伶州鸠说:“我不懂单穆公说的那些,我只知道乐音要和谐才会动听。过高或过低的声音都不和谐,所以听来也不悦耳。想来陛下施政也应该像乐音一样,各方面都要和谐才好。至于大钟发出的声音是不是符合法度,会不会有益教化,那我就不知道了。”但景王根本不听劝谏,仍旧命人准备铸钟。
第二年,巨钟铸好了,有些谄媚的大臣眉飞色舞地对景王说:“大王,这两口大钟的声音浑厚和谐,好听极了!”景王听后心花怒放,命人将州鸠找来,对他说:“你看,巨钟已经铸好了。你不是说巨钟的声音不会好听吗?可是,你听到的钟声不是很和谐吗?而且人人都说钟声和谐悦耳。”
州鸠说道:“这算不得和谐。如果大王铸钟,天下的老百姓都为这件事高兴,那才算得上和谐。可是,您为了铸钟,弄得民穷财尽,老百姓人人怨恨,所以我不知道这钟好在什么地方。俗话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大家万众一心,什么事情都能办成;相反,如果大家都反对,就是金子,也会在大家的口中销熔。”
但景王根本听不进这些劝告。三年间,既铸了大钱,也铸了大钟。结果,景王很快就死于心疾,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成语寓意---
""众志成城"这一成语源自周景王的故事,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周景王的失败告诉我们,民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凝聚众人的心志,才能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众志成城"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国家发展、团队合作,还是家庭和谐,团结一致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发扬"众志成城"的精神,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