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清明节与重阳节都有祭祀祖先的习俗,当中最大的区别是清明节会“踏青”,而重阳节则会“登高”。
在实际的祭祀活动中,人们又发现,清明节与重阳节的祭祀对象也是有所不同的,南北风俗也有所区别。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细微差异呢?这就得从这两个节日的渊源说起了。
清明本是一个农历节气,它之所以成为节日,是因为“寒食节”的出现。春秋时的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曾与大臣介子推等人一起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在流亡过程中经常食不果腹。有一次,重耳饿昏过去了,介子推就“割股啖君”,从大腿上割下肉供重耳充饥。
醒来后的重耳将介子推的恩德铭记于心,在他归国即位为晋文公后,第一时间就前往大山里邀请已归隐的介子推复出。无奈介子推淡泊名利拒绝了重耳的好意,晋文公为迫其复出只好放火烧山,介子推与其母亲因此死于烈火当中。
晋文公为感念其恩及忠贞之志,于是将介子推的死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被禁火,只能吃冷食,借此寄托对介子推的哀思。由于清明正好就在寒食节的后一天,于是寒食节就逐渐与清明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民间节日。
从开始作为纪念介子推的死难日,到后来用以祭拜先祖,这都是民间在自发中形成的:第一天纪念介子推,接下来的一天就祭祀先祖,正好可以一起完成。在倡导仁孝的古代礼制下,统治者们对这样的节日也甚为支持和鼓励,于是就将其定为官方节日并给予假期,让朝中官员与百姓一起“全民祭祀先祖”。
由于“寒食节”中吃的生冷食物太多,热食又被禁止,百姓们在祭拜完毕后,就顺带趁着春色到山野中活动活动筋骨,欣赏一下春意盎然的景象,此后就形成了“踏青”的传统。
今天有人说“清明节不远游”,乃是对祖宗不敬。其实“踏青”这传统正是旅游项目之一,古而有之,何来对祖宗不敬呢?今日的三天清明假期,除了一天用于祭祀外,余下两天不就是用于踏青郊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