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一家饭店包间里,人头攒动,推杯换盏,四十多位中年男女时不时碰杯交谈,气氛十分融洽。
他们之所以相聚在这里,是为了给老师张秀荣庆祝60大寿,每个学生手里都提着价值不菲的礼物,唯独陈志德两手空空。
有人忍不住打趣道:“你小子如今混的风生水起的,怎么连张老师的礼物都没准备?快说,是不是憋着大招呢?”没想到还真猜中了。
话音刚落,只见陈志德从口袋里掏出一把亮晶晶的钥匙,径直走向上首位置,对着老师张秀荣说道:“张老师,我托人在县城给您买了一套精装房,这是钥匙,您随时可以住进去。”
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份大礼竟然是张秀荣在26年前用一双棉鞋换来的,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陈志德付出这么高的代价作为回报呢?一切还要从张秀荣前往武川县第一小学任教开始说起。
1978年,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张秀荣决定回自己母校——内蒙古武川县第一小学就职,那里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甚至连学生都没几个。
任职之前,张秀荣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拎着一个破旧不堪的箱子就匆匆出发了,一路坐着老牛拉的平板车颠簸着抵达母校。
走进学校大门的一瞬间,张秀荣的眼眶就湿润了,整个学校看上去还没师范学院的操场面积大,孩子们脸上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应该是被煤油灯熏出的印记。
这似乎和张秀荣印象中的母校相差不大,但正因如此才让她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武川县经济条件不好,这一点张秀荣心里比谁都清楚,周围绝大多数村子都是贫困户为主,能勉强度日已经算不错了,更别提把自家孩子送来念书。
武川县第一小学分为初中部和小学部,在当地小有名气,曾经有许多全国各地的老师来支教,最后都因为条件过于简陋等原因匆匆离去。
看着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张秀荣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不能被这一方天地永远拘束在这里,为此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张秀荣被学校领导安排担任初二三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这就意味着她不仅要想办法提升学生的成绩,还需要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所有学生中,张秀荣最喜欢的就是陈志德,无论课堂上讲到哪一种类型的题目,他总能第一时间给出解题思路,每次数学考试都是第一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学生,眼神中却透出自卑和迷茫,张秀荣观察到陈志德每天上学都是穿着破旧的棉衣,一个人缩在角落里,除了回答问题外基本不说话。
尽管陈志德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总是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但他眼神中透出对知识的渴望却深深的击中了张秀荣的内心。
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每一个人身上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期望,对比大城市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或许不够聪明,甚至资质很差,这也使得像陈志德这样的孩子只有加倍努力,才能有机会获得下一场人生比赛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