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这里,张秀荣就会感觉心情无比沉重,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她开始想办法为孩子们免费补课。
初中部每天下午六点半放学,下课铃声一响,张秀荣会准时出现在初二三班的讲台上,耐心的解答每一个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张秀荣给学生们补课,一贯奉行的都是自愿免费的原则,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回顾,让他们的数学成绩有明显提升,但在诸多学生中唯独少了陈志德的身影。
以往每次数学课结束,陈志德总会缠着张秀荣解答问题,如今遇到免费的补课却看不到他的踪影,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为了彻底弄清楚陈志德身上的重重谜题和疑云,张秀荣决定根据学校提供的学生家庭地址做一次家访,顺便和陈志德父母好好聊聊。
花名册上显示,陈志德住在武川县平安镇尹家沟村,距离武川县第一小学有5公里远,可想而知他每天走路上学有多么艰难。
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是细碎的石子和飞扬的尘土,张秀荣乘坐着老乡拉的板车来到尹家沟村,即便做好了心理准备,却仍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陈志德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破旧阴暗的土屋里四处透风,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居然足足住了一家八口人。
满墙红艳艳的奖状和又黑又小的房间形成鲜明对比,交谈中张秀荣得知,原来陈志德在家里排行老二,除了一个外出打工的哥哥外,下面还有四个嗷嗷待哺的妹妹。
岁月在这间老屋身上留下点点斑驳的痕迹,却也把陈志德真实的家境暴露无遗,这两年庄稼收成一直不好,加上陈志德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的确无法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好在陈志德十分争气,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每次写完作业后都会抢着干活,减轻父母的压力,即便如此,对于这个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来讲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就在师生两人沉默的时候,陈志德父亲粗哑着嗓子说道:“张老师,你来了正好,我家志德马上就要去城里打工了,以后就不去上学了。”言语中满是愧疚。
听到这话,张秀荣忍不住蹙起了眉头,她刚要追问,抬头却看到陈志德父亲脸上深深浅浅的几道皱纹,黝黑朴实的面庞,以及眼里似有若无的泪光。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苦难的修行,尤其是对于这些家境贫困的学生们来讲,想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比旁人多出十倍百倍的努力,这一点不止张秀荣心里清楚,就连刚上初中的陈志德也深有体会。
为了能够让父母送自己去读书,陈志德主动承担家里大部分的农活,放牛喂猪、割草开荒,他样样精通,学习成绩更是十分出色。
满墙的奖状不仅是对陈志德的肯定和荣誉,也同样承载着他迫切改变现状,出人头地的愿望,但现实却让他满腔热血和设想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