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意思15字,可怜九月初三夜古义和今义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05 07:31:50

《红楼梦》是一部言史事,不言史实的警世,通鉴之作。然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不过是作者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

《红楼梦》中明确提到,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巳时。我在上期的解读中证明秦可卿与林如海的死期非常接近,甚至死于同一天。林如海死于巳时,就是早上9:00到11:00之间。而秦可卿死于亥时到子时之初,也就是晚上9:00到11:00刚过之间。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意思15字,可怜九月初三夜古义和今义(1)

《金陵十二钗》判词和判词前的画页以及《红楼梦曲。好事终》证明:秦可卿是在高楼大厦悬梁自缢,不是病死的。

《红楼梦》的作者把真事隐去,在写作上更是惜墨如金,既然明确地提到了九月初三,就一定隐藏了特殊的含义。

下面我将分别从历史,文化和《红楼梦》文本多个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和思考。

在中国历史上,九月初三这天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重要的历史人物死于这一天。但是,九月初三具有更多的文化意涵。

提到九月初三,从古代的读书人到现代的文化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意思15字,可怜九月初三夜古义和今义(2)

第七十八回,宝玉所作的《姽婳词》就是模拟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见作者熟读白居易的诗。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红楼梦》的作者“将真事隐去,作假语村言。”一明一暗,不谋而合。作者希望用心的读者会把全诗默诵一遍,并回忆一下《暮江吟》的写作背景,然后把诗中提到的九月初三投射到《红楼梦》中去。

这首诗创作于长庆二年(822年),恰逢"牛李党争"初期,白居易外放杭州刺史期间。《红楼梦》写的是末世,作者强调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可能是在用《暮江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营造出的意境来暗示书中激烈的政治博弈甚至以此影射历史中的真实事件,这种写法就是一喉二歌。

依我一厢情愿的解读:作者以白居易《暮江吟》中的“残阳”暗示了书中的家族和王朝的衰落,也暗示了作者自己的家族和南明王朝的衰落。以“露似真珠”暗示了个人,家族乃至王朝曾经有过的,短暂的美好时光,以“月似弓”暗示了个人,家族乃至王朝面临的紧张局势。激进些的解读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作者影射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了永历帝朱由榔。不管是什么,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一部伟大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

作个文字游戏,把《暮江吟》稍加变动就是:

一道残阳水中铺,半江是清半江朱。

可怜九月初三夜,月似弯弓露似珠。

如果《红楼梦》将真史隐去(谁说甄士隐的谐音一定就是真事隐呢?)我倾向认为作者在这里暗写了南明史。不然,第五十二回中薛宝琴口述真真国女孩子的诗又作何解?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意思15字,可怜九月初三夜古义和今义(3)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有怀古伤今的情结。很明显,这首五言律诗上半阙怀明,下半阙怀古。《红楼梦》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出自昨夜朱楼梦,而今宵水国吟说明作者是清代有怀明情愫的汉人。郑成功退据台湾岂不是岛云蒸大海?永历帝南逃缅甸岂不是岚气接丛林?

明字无日即为月,是说明朝失去了皇帝,汉人失去了江山。由怀明进而引出了怀古。魏晋南北朝以来,都是北方蛮族入侵,汉人政权南迁。故云:月本无今古。作者自知,对于前朝,世人各有世系,各具情怀,不能强求;对于这首诗,薛宝琴评价道:“......外国的女子也就难为他了。”故云:情缘自浅深。虽然如此,汉人自然不堪异族统治,缅怀南宋南明遗风,故云: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意思15字,可怜九月初三夜古义和今义(4)

书中的这首诗可以是怀明,也可以是怀古。作者兴叹历代汉人王朝的兴衰:由五胡乱华,到辽金西夏,再到蒙元满清,汉人莫不如是。后辈读者当能怀古鉴今: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今天美西方遏制中国崛起,汉人莫不如是。异族入侵,国破家亡,汉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进而可以说中华民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这让我想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让我想起了*亲手起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蕴藏的是这个民族内在的情感和历史文化底蕴。《红楼梦》的作者自然不能知道百年后的民族屈辱,他从以往的历史中感道了民族的希望。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态度是消极的,我们在诗中听到的只是*,没有吼声;只有警鉴,没有方向。这是作者的局限性和宿命。可见《红楼梦》是一部言史事,不言史实的警世,通鉴之作。然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不过是作者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

说完了隐去的历史,让我们再回到书中,看看作者在文本中又隐藏,暗示了一些什么。

中国古人的阴阳观念根深蒂固。子时和午时分别被看作一天之中阴,阳最盛的时候,也是一天之中昼夜更替,阴阳转换的时点。所谓子时一阳生,阴盛而衰,开始由阴向阳转化;午时一阴生,阳盛而衰,开始由阳向阴转化,日夜轮回,阴阳转换,周而复始。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意思15字,可怜九月初三夜古义和今义(5)

秦可卿和林如海分别死在了九月初三的子时和午时之前,暗示了林如海和秦可卿死于政治博弈,分别死于两派政治势力此消彼长的转换之时。

林如海死在了任上,秦可卿是皇帝的外宠,如果秦可卿和林如海死期接近,甚至死于同日,暗示了林如海和秦可卿可能死于同一政治事件。林如海和秦可卿可能都是被赐死的。历史上曾经风光无限,随后沦为弃子,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作者没有写具体发生了什么,怎么解读,读者随意,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这就是最常见的艺术手法,留白。

意味深长的是:林如海死后贾雨村进京陛见;秦可卿死后贾元春才选封妃,一系列政治操作痕迹。

抛开政治再说说风月,毕竟《红楼梦》又叫《风月宝鉴》。作者经常采用两人相互对照的写法,比如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对照了秦可卿,书中还有一人也死于九月初三,死于风月,死于自缢。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意思15字,可怜九月初三夜古义和今义(6)

鲍二媳妇,因在王熙凤生日这天与贾琏私通被王熙凤捉奸在床,第二天就上吊死了。王熙凤的生日是九月初二,鲍二媳妇自缢于九月初三。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特点,每件事都不是平铺直叙,都不是只有一个意思。作者用鲍二媳妇对照了秦可卿。风月宝鉴,一面照平民,一面照贵妇。

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秦可卿和他死期相近甚至死于同日。鲍二媳妇因风月之事自缢,死于九月初三,那么秦可卿也因风月之事自缢,必是死于九月初三了。

作者又用林如海死于任上暗示了秦可卿因自缢的背后是你死我活的两派政治博弈。

鲍二媳妇因触了凤姐儿的霉头才不得不死。对于鲍二媳妇来说,凤姐儿是她惹不起的人。那么秦可卿又触了谁的霉头呢?她惹不起的人可太多了。

本人喜读《红楼梦》每有所得,乐与同好共享。感谢大家的评论,点赞和关注。[作揖]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