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约766—约830),字文昌,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作为韩愈的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羁旅中的游子,作客他乡,秋风起而乡情生。诗人好不容易见到了一位家乡人,托他给自己的家人捎一封信,说说自己的生活境况,抒发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自己对家里的惦念,等。在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并非像现在这样,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就可以漂洋过海。所以,古人一旦有了一个向家里捎信的机会,真是觉得情长纸短,无法写尽心里话与相思情。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出远门的人,一去三五年,甚至十来年都是常有的事。而且通信的困难是现代人无法想象与体验的。所以,现代人虽然可以理解古人的思乡情结,但未必能体验。诗人为了表达自己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没有细说写家书的过程,也没有写是谁将为他捎带家书,更没有写他在家书里都写了些什么,因为,这些内容都是写家书的人常会有的,说来毫无新鲜之感。诗中抓住了捎信人即将启程归乡时,诗人突然觉得还有一些话没有说,于是,叫捎信人再等一等,再将已经封好的信封再次打开,在信末又加上了一些内容这一细节。这看似平常的细节,被张籍写进诗里后,就使本诗成了千古名篇。
本诗从秋风写起,这是触景生情。因为古人最易在秋天里生愁绪,只是这里的愁是思乡之愁。想家时写家书,这是很平常之事,诗人为了说明自己思乡之心很切,用了“意万重”来表达,意在说明家书上想写的内容很多,这也是为最后“行人临发又开封”作铺垫,正因为“意万重”,才会让诗人觉得家书写得再长、内容再多,都没有说尽他心里的话。“复恐匆匆说不尽”这句运用了心理描写,“恐”比“怕”程度更深,而“匆匆”是诗人觉得捎信人给他的时间太短了,这里的“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许捎信人给诗人一小时诗人觉得短,给诗人一天时间可能诗人也会觉得短,这完全不是时间的问题,全在于“意万重”而导致的心理现象。从而写出诗人的思乡心切。
最后,诗人重新将信“开封”后,到底补写了什么?如果诗人在诗句里道明了,可能诗味就全无了,这个细节之所以耐人寻味,就在于它的含而不露的包蕴和含蓄,甚至有可能全是诗人一瞬间的错觉,总觉得有千言万语要带回家,但提笔时未必知道从何说起。妙趣自在这个细节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