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句的基本情况介绍
出处:*《七律 长征》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句写于1935年,红军即将到达陕北之时。中央红军克服艰难险阻,跋山涉水,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立足之地。这首诗总体上表达了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顽强作风。总体上行文中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豁达,欢畅,乐观的情绪。
但是有一句诗,却隐隐约约地感到了作者严肃、凄凉、痛惜的情感:大渡桥横铁索寒!
*为什么感叹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定是红军的艰难处境和英勇顽强让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二、诗句的写作背景
军情紧急: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已无任何渡河可能
1935年5月下旬,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到达了四川泸沽县城,向前就是大渡河了。为了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军打算走小路从一个叫安顺场的渡口渡过大渡河。当红军的渡河路线逐渐明朗的时候,蒋介石笑了。
从天险来看,大渡河安顺场渡口虽然河面不宽,但是水流十分湍急,河面上处处都是旋涡,一旦失足落水,无论水性多好,必死无疑。
从红军选择的路线来看,在安顺场渡河,这是一条绝境之路。首先去往安顺场渡口的路,要经过彝族区。三万多人拿着武器,进入少数民族的地盘,语言不通,地形不熟,民族关系复杂,这些都不好处理。其次在这里渡过大渡河必须得有船,而船已经都被川军销毁了。
从历史上看,这里是天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兵败之地。蒋介石自信地认为,红军要成为石达开第二了。立即调集重兵围堵红军。在红军后面是由薛岳和周浑元率领的国民党中央军的追击部队;在西面是孙渡率领的滇军部队的堵截;在东面是杨森率领的川军。在大渡河的对岸是川军刘文辉的部队。红军被封锁在一个狭窄封闭的地域里,更为要命的是,红军在安顺场渡口只找到了一条船,靠一条船让三万多人渡河,时间根本不允许,国民党的追兵马上就要围上来了。形势十分危急……
红军的境遇和当年石达开的境遇惊人的相似。石达开当年也被清军紧紧包围在安顺场。面对绝境,石达开悲观失望,他做出的选择是自己向清军投降,以求一死,保全手下二千多官兵的性命。他的信念垮了,他在绝境中没有看到希望。
克劳赛维茨在《战争论》中说到:面对战争中的不可预见性,优秀的指挥员必备两大要素:第一,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具有能够发现一线微光的慧眼;第二敢于跟随这一微光前进。什么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什么是能够发现微光的慧眼,就是在绝境当中也能够看到希望。希望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自己主动去营造的。共产党的队伍就是这样的队伍。处于绝境中的红军迅速做出了决策。兵分两路。干部团组成右纵队,由刘伯承率领,依靠仅有的一条船迅速渡河。左纵队由林彪率领。两支部队迅速向泸定桥转移。安顺场距离泸定桥一百二十公里。红军将士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夜。红军将士克服了生理上的极限,当时在羊肠小道上,天下起了下雨,路十分湿滑,战士们喝的是雨水,吃的是生米,不仅消灭了沿途阻击的敌人,而且按时到达泸定桥。
英勇冲锋:光秃秃的铁索,猛烈的炮火阻挡不了红军的冲锋
到达泸定桥后的红四团发现,桥面的木板早就被川军拆除了。桥面上只有13根碗口粗的铁索,桥下面是汹涌奔泻的河水。
22名勇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对面是敌人机枪几乎疯狂的扫射。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勇士夺桥。
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战斗异常悲壮。顶不住的川军垮了……。试想,如果泸定桥打不下来,几万红军将被迫分隔在大渡河两岸,22位勇士立下了奇功。
在22个勇士中,如今只有几个人的名字被后人知晓(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李金山。),其余的大多数人,我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是什么都不知道。不是他们没有名字,而是战斗紧迫,根本没有时间记下名字。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牺牲了。
泸定桥战役之所以能在长征中数以百计的战斗中给*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一定是当年22位勇士不怕牺牲,敢于战斗的精神震撼了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诗句体味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中,横字用的很好。横字突出了摆在红军面前的困难。安顺场到泸定桥的距离,行军时间的紧迫,十三根只有铁索的桥面,河对面猛烈的炮火,这些都是看似不可克服的险阻。
寒字用的也妙。自然环境的艰险,军情的紧急,这些都是没有任何温度的外界事物。而红军的心是热的,那种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越挫越勇的精神是红军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
试想战斗结束,红军终于化险为夷。河水奔泄不息,铁索冰寒依旧,而斯人已去。那是一种怎样的百感交集。恐怕只有“寒”可以表达的更真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