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沧浪有话说的一个帖子,里头提到了一句协和语“三宾的给”,我突然产生出一点研究的想法来。网上翻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点东西,借此以飨读者。
第一、什么叫做协和语?
据可靠资料显示,前后共有几十万的日本人使用过协和语,所以战争时期的“日本人只讲日语”,也许只是新时代抗战剧编剧们(如《亮剑》的编剧们)的一个美丽误会。这种语言有很多名称,学术上一般叫作皮钦(pidgin)语。皮钦语指的范围更广,是任何两种不同的语言,由于交流的现实需求而磨合出的一种中间性语言,一般的皮钦语词汇都比较有限,语法都倾向于省略形态变化,比如印欧语里名词代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时和态的变化,在皮钦语里通常被省略掉。而发音也倾向于简单化。百年前,中国曾经以广东为中心产生过皮钦语,后对外商贸中心转至上海,又产生了“洋泾浜语”,都是中英语混合的产物。而在中国东北地区,由于与日本入侵者交流的实际需要,也产生了以上述“咪西咪西”为代表的日式皮钦语,或者叫日式洋泾浜,当时的日本人曾称之为“不够本中国语”,它还有一个略有政治意味的曾用名,叫“协和语”。
第二、“米西米西”究竟是啥意思?
60年代抗战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协和语词,要算“咪西咪西”了。而“咪西咪西”的高频使用也确乎符合史实。发表于满铁报纸《满洲日日新闻》1926年的系列文章《正确中国语的说法与日中合并语的解剖》中说到“咪西咪西”一词时曾提到,这个词是“日中合并语(相当于本研究中“协和语”)”中的元老级词汇,不仅驻大连的日本人都会说,到了内陆地区(1926年日本侵华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状态,内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有驻华日本人)说起这个词人们也都知道。甚至大连街头乞讨的孩子也都说着这个词向人讨要剩饭吃。这个词在协和语中属于使用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级词汇。
既然协和语是一种中间性的语言,它的来源就一定是来自双方的。比如“咪西咪西”一词来源于日语里“飯”,“飯”在日语中读作“me shi”的,平假名写作“めし”,片假名写作“メシ”。是白米饭的意思。可以想见,日本人在说“飯(me shi)”这个词的时候,是按照日语的读音规律发音的。但在中国人,特别是在没有受过教育的小商贩、洋车车夫等中国人的耳朵里,是辨别不出“me”这个音的,因为汉语里没有元音[e],于是就取一个相似的发音“mi”来代替“me”。而日语里的“shi”音,又极像汉语里的“xi”音。于是就形成了“mi xi”这个音,“咪西”这个词。由“咪西咪西”的发音可以推知,协和语的发音也是“中日合并”的,或者说是中间性的,甚至是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