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作为道学的本源,其涵盖万物之源、自然之律、为人之术、修身之道,可称中华文化宝典,是“千经之王”。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尔·杜兰特博士曾经说过:假如我们把世界上每一本书都烧掉只留一部,那应该就是《老子道德经》。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
读过道德经的朋友都知道,有几个核心的关键字比较重要,一个是道、一个是有、一个是无。
有和无这两个字,在道德经中分别出现了80次和101次左右!不同的版本略有差异。
我们先看一下字典中“有”和“无”在这两个字的主要意思:有:(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存在取得,获得,占有发生
无:(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没有,跟“有”相对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在《道德经》中,无和有这一对概念贯穿整个文章,同时又用于表示不同的含义,必须根据其所在的具体的章句而做具体的分析。
1.宇宙天地的无和有“无名,天地之始”的无,是混沌状态的宇宙天地的不存在。
“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是五行齐全的宇宙天地之完全生成,尤其是五行生成而能够发生生命。
2.自然万物的无和有(1)万物生命的无和有
自然万物的“有”是万物芸芸状态,自然万物的“无”是万物归其根状态。某一物生命的“有”是太极之态,某一物生命的“无”为无极之态。
3.人类行为中天道属性的无和有
天道的运行是“无为而无不为”。人类行为符合天道属性的就是“无为”,人的主观意志所为就是“有为”。“圣人处无为之事”就是符合天道之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就是君主的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