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杭州70后教师的意外发现登上报纸。考虑到70后和80后依然是网民的主体,我很理解为什么这则新闻成为全网热搜:
钱江晚报12月20日报道,孙老师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教科学,有20年的教龄,这周竟然被一个三年级小朋友问傻了!
当天,她上的是实验课,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一根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浮沉。实验做到一半,有个学生跑到她身边,拿着蜡烛偷偷问:“老师,这个是什么?”
后来给另一个班上课,孙老师留了个心眼,实验前就指着蜡烛问全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说是塑料条,第二个同学倒是答对了,但根据举手情况,她发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诉学生“这是蜡烛”,仍有孩子在实验报告里写“蜡烛是塑料做的”。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根本没明白蜡烛是用什么做的,用途是什么?
“以前上课也会用到蜡烛,所以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都认识。直到那个学生偷偷来问,我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孙老师说。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8_12_20_483915.shtml
机制白蜡烛正在逐渐远离中国人的生活,以后的小孩子要体会“味同嚼蜡”的感受,怕是只能去偷吃蜡笔。然而,70后和80后也不必感慨历史消逝,这只是现代化进程又翻过了一页而已——貌似很落后,很“传统”的白蜡烛,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也是70年代“刚刚”用上的现代产品。
1“蜡”是什么
“蜡”字是“虫 昔”,“烛”字是“火 虫”。这两个“虫”字揭示了蜡烛的起源。汉朝《说文解字·虫部》指出:“蜡,蝇䏣也。”这里的“䏣”,也就是“蛆”。由此可知,当人们最初用“蜡”描摹事物时,应该指的是外观白色或浅色,带有可塑性,类似凝固油脂的东西。
最早的稳定照明用具是涂抹油脂的干柴,即火把。大约在公元前后,人们发现蜂蜡燃烧不会像动物油脂那样产生刺鼻气味和浓烟,开始用蜂蜡照明,这就是蜡烛的起源。
蜜蜂分泌蜡造窝
除此之外,我国还出产一种白蜡,又名虫蜡,也被称为中国蜡,是由一种半翅目昆虫白蜡虫(Ericerus pela)产生的。白蜡虫的雄性幼虫寄生在女贞木、白蜡树(白蜡树本身并不产蜡,是因放养白蜡虫而得名)等植物上,分泌出一种性质十分优异的动物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