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鲸鱼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改变了蜡烛的定义。1860 年,在讨论伦敦大都会煤气协议时(Metropolitan Gas Act),人类首次尝试要给光亮度定义一个国际标准单位。最终采用的标准是:六分之一磅(抹香鲸)鲸脑油蜡烛在每小时燃烧120 格(grain,约7.8 公克)时所发出的亮度,即为1烛光单位(坎德拉)。虽然光亮度标准单位之后又被重新定义了好几次,但还是和最初的定义相去不远:1鲸脑油烛光约为0.981标准坎德拉。
如果说抹香鲸成就了美国,那么美国19世纪兴起的石油工业的则拯救了抹香鲸。从石油中提炼的石蜡成本极其低廉,再掺上从动植物油脂中提炼出的硬脂酸,便可以制成品质不输与蜂蜡、虫蜡和鲸油的蜡烛。中国70后,80后熟悉的白(石)蜡烛,这时候才终于出现。
除了动物蜡与矿物蜡之外,还有一类植物蜡,包括棕榈蜡、小烛树蜡、米糠蜡、甘蔗蜡、月桂蜡、蓖麻子蜡、西蒙德木蜡、漆蜡、大豆蜡、杨梅蜡等许多种类。但植物蜡产量有限、提取不易,因此多用于药品、化妆品等更高附加值的用途,而非用于制造蜡烛。只有热带棕榈蜡的产量还算不错,但在古代也不是主流。
2蜡烛与油灯交织的历史
在电灯和电网普及之前,人类所有在夜晚获取光明的手段,离不开一个“火”字,具体来说,就是蜡烛或油灯。
和老式油灯相比,蜡烛更明亮,也更安全。如果需要把移动光源放进灯笼,固态蜡烛也远比液态燃料便于携行。所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可见越是有夜间生活需求,人们也就越倾向于使用蜡烛而不是油灯。
但是,点蜡烛可要远比点油灯花费更高,即便不用那些掺入香料的贵重香烛,只用普普通通的蜂蜡,制造蜡烛也相当不容易。元代之前没有养蜂的蜂箱,蜂蜡都是采集半野生“石蜜”的副产品,普通人是消费不起的。唐诗有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达官贵人才有的待遇。宋代白蜡虫养殖开始普及,压低蜡烛成本,也得是富裕市民才能点蜡烛。
蜂蜡昂贵,而且古代的蜡烛点着也不怎么省心。因为动物蜡偏软,很容易受热而弯曲变形;二是烛芯用棉线搓成,火焰中心温度低,烛芯由于炭化无法燃尽,会越来越长,必须用剪刀将过长的残留烛芯末端剪掉。这就是古诗中“剪烛”的来历。直到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多根棉线编成的烛芯,燃烧时会自然松开,末端分散翘到温度较高的火焰外侧,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基于这些理由,点蜡烛还是点油灯,长久以来都是区分家庭贫富的标准之一。其实大多数人家点油灯都是奢侈品,一般烧不起豆油,只能用火焰更昏暗、油烟更呛人的菜油灯。见过老式油灯,才能体会何为 “一灯如豆”。在这么一点光亮下读书,需要强大的决心和毅力。至大多数没有读书需求的中国农户,不要说蜡烛,连点油灯甚至都太奢侈,夜间穿衣、下地、寻物的时候,往往是从炉灶里掏摸出一根未燃尽的柴火棒挥舞,借助余烬的光亮凑合一下。
现代也有很多油灯爱好者,或是某些读者家里还有能用的老油灯,点燃这些油灯后,你可能会觉得我上面的说法夸大其辞——明明油灯的亮度又稳定又柔和,你说不如电灯可以,说蜡烛都比不过,不是侮辱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