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过半,大雁南飞。曾经烦人的蝉鸣,也失去了踪影。仿佛就是一夜之间,乍起的秋风开始撩拨路人的衣角。
在这金色的时节,最多的是宜人的景色!秋天的风仿佛有魔力般,将大地点染得美如画卷,那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红叶簇簇如锦似霞,错落的色彩,迷醉人心。有网友说:“喜欢这样忽冷忽热的天气,晴朗也有阴云,可以满足多种体验。”在这空阔疏朗的季节里,我们与秋不期而遇。
冷空气南下,气温缓慢下降
本周的天气规律不难琢磨,早晚略微凉爽,山区已有些寒意。但到日间,阳光便会大方露脸,毫不吝啬地挥洒暖意。看着蓝天白云,感受着身上的融融暖意,不禁想在这不寒不燥的天气里一直陶醉下去。
虽然本周天气较为优秀,但冷空气的存在感还是很足的。本周,冷空气的影响还在持续。周一开始,我国多地迎来了下半年的初雪,比往年初雪要略早一些。总体来看,这股冷空气带来的降温属于循序渐进式,每天降幅不大,但累计降温相当明显。随着冷空气持续南下,南北方不少地方气温将陆续跌至低点,创下半年新低。在本周前半段,我市气温也开始“触底”,周一至周二最高气温只有20℃左右,最低气温降至15℃以下。秋天越来越近,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有望正式到来。此外,在冷空气影响下,降水范围也逐步扩大,从周三开始,晴朗暂时告一段落,多云到阴局部小雨开始占据C位。值得注意的是,剧烈的降温以及湿冷的环境都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市民需注意遵循“添衣物、多运动、勤开窗”的小妙招以预防感冒。
记者从市气象台了解到,本周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缓慢下降,特别是早晨,我市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在19℃上下。这股从北方发往南方的冷空气,到达我市时开始逐渐显露“疲态”,降温力度大打折扣。据市气象台预测,周六晴到多云,17~24℃;周日多云,最高气温23℃,气温较为适宜;下周一多云,夜里多云到阴,最低气温略有下降,在15~16℃之间;周二多云到阴局部小雨,17~24℃;周三多云到阴,气温起伏不大。总体来说,下周,我市以晴好天气为主,天气较为稳定,虽略有起伏,但最高气温将稳定在23~24℃左右,最低气温下降明显,多数降到“1”字头,早晚温差逐渐加大,秋天的味道越来越浓,体感上转凉还是比较明显的。天气状况方面可谓是“秋高气爽”,延续着晴好天气,适宜洗晒、出游。
入秋进行时,换季模式开启
最近,冷空气占据我国天气舞台,一股接着一股,东北、华北都已经是瑟瑟发抖的天气,江南也迎来换季模式。
眼下已是10月中旬了,入秋大军一直在挥师南下。台州市气象台10月14日发布入秋消息:从10月15日起,台州市正式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那么,温岭到底有没有进入秋季呢?市气象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本周后半段气温起伏较大,目前仍不能确定15日是否已正式入秋,但可以确定的是,入秋就在近段时间了。
根据统计,我市常年入秋时间为9月底至10月上旬,今年的秋天来得有点晚。不过最近这几年,我市入秋的时间都相对偏晚,基本在10月初的样子。以最近5年为例,2018年我市的入秋时间为10月10日,2017年为10月13日,2016年为10月9日,2015年为9月20日,2014年则为10月7日。其中,2015年入秋最早,2017年最晚。但从秋季持续天数来看,则是2015年最久,有67天;2016年最短,仅49天。此外,以气象学意义的四季划分来看,我市一年中夏季的长度最长,约为118天,有近4个月的时间,其次为冬季。四季中最短的是秋季,常年平均为66天,仅2个月左右。入秋之后,冷空气影响会越来越频繁,凉意逐渐明显,冷空气当仁不让地成了天气舞台的“主角”。
秋风萧萧,秋意彰显,防寒保暖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不生”,但“秋冻”并非是完全不保暖,尤其是脖子、腰肾、脚踝这三个部位应“重点保护”,做好保暖工作。因为这三个部位均处于人体阳气运输的主要通道上,且肌肉较少、血管丰富,是主要的生理支撑点,一旦受寒,便会引起相关部位的疾患。
如何好好保护这三个部位呢?记者给大家准备了三个保暖“锦囊”:
颈部保暖“锦囊”——一条围巾顶一条棉被。暖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条围巾或者穿高领衫等,保护好脖颈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气入侵。此外,还可以做扩胸—仰头—抻筋骨的动作,即双手交叉,放在颈部后面,同时扩胸,头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使得脖颈与手臂形成“抵抗”之势,这样可以锻炼头颈部的肌肉。
腰部保暖“锦囊”——搓手按摩肾俞穴。除了戴护腰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手法缓解受凉带来的不适。双手交叉,快速揉搓,手掌搓热后,直接捂在肾俞穴上,用手掌上的热量来温暖腰肾,同时双手顺时针按揉。肾俞穴就是我们俗称的“腰眼”,是护肾的重要穴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脚部保暖“锦囊”——药浴泡脚效果佳。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一般40℃左右的水温即可。泡脚时加些中草药效果更好,其中像是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等药材具有温经作用,红花、当归、鸡血藤、艾叶等药材具有活血通脉的作用。泡脚时,不同作用的中草药可搭配使用,一般来说,每种选用10克左右即可。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患者使用前需询问医生。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每年10月23日前后,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就带着清冷之气款款而至了。今年的霜降是10月24日,下周四。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它的到来,是秋天的谢幕,冬天的开场,自此白昼秋云散漫远,霜月萧萧霜飞寒,冬急迫。俗话说“霜降*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霜降反映的是气温骤降,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作“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降霜通常出现在秋季至春季时间段。霜是天冷的表现,由于冻则有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
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越来越频繁。这期间,昼夜温差更大,早晚天气很冷,中午则比较热,秋燥明显。缓解秋燥,吃是少不了的,中医就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秋季进补养生,萝卜、牛肉、鸭子等食材相信大家早已烂熟于心,做法也是五花八门。至于时令蔬果,因其所富含的营养是专属于这个季节的,自然也是合适的养生食物,如苹果、梨、石榴、柿子、大枣、栗子、山楂、白果、百合、雪里蕻等,种类繁多。尤其是柿子,富含果胶,营养价值较高,可以清除燥火,柿子叶还可以晒干泡茶。
歇后语里有这样一句:“霜打的茄子——蔫啦。”说的是茄子经霜打过,表皮就会发软,故歇“蔫啦”,比喻精神不振,无精打采。但其实,霜降之后,被霜打过的蔬菜会变得更加好吃。以青菜为例,本身含有少量淀粉,淀粉不易溶于水,也不甜,但是经过霜打之后,淀粉会在淀粉酶的作用下,通过水解作用变成麦芽糖酶,再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甜而又易溶于水,所以青菜的味道也就变得更加清甜了。同样的,在霜降的季节里,菠菜、白菜、萝卜等也是通过这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变得更加美味的。
此外,霜降之后的残秋,玛瑙霜天净,芳条结寒翠,圆实变丹珠,烘林败叶红相映。在霜降时盛开的芙蓉因此获得了“霜降花”“拒霜花”的美誉。而其独特之处还在于,虽然它的花期很短,不同品种的芙蓉从盛开到凋谢,短则一日,长也不过三日,但在盛开时会极尽美丽,从初开时的花色洁白,到中间转为淡粉,再到凋谢时的深粉色,因此也被称为“三变花”。因为这样的特质,一棵芙蓉树上常常会看到白、粉红、红等多种颜色的花朵,如果你有幸看到正在“变色”的芙蓉,可别忘记记录下这特别的秋日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