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诗情画意,开启智慧人生,这里是清泉诗话时间,今天与大家共同欣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我们首先欣赏一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公元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一天,他游览西湖,正赶上暴雨,雨过天晴之后,登上望湖楼,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湖光山色,有感于怀,以同样的题目写下了五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当然,在这里,我们需要关注一下“醉书”二字,因为这两个字,让这首诗更有一种如梦如幻的味道。
其实,细品一下,这个“醉”既有作者醉酒的意思,同时,也有醉于湖光山色之意。
大家试想,作者当时在乘船游览西湖时,在船上一定是饮了一些酒,但是,不至于大醉,如果真是烂醉如泥,也不可能写出诗来,作者应该是微醺,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来了一场未曾预料的急风骤雨。
他登楼而上,看到了一番平常难以看到的风景,作者真正是陶醉了,自己完全融入自然之间,苏轼不知道自己是在人间,还是入了仙境已然成仙,故而以“醉书”入题。
我们首先看前面两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翻墨,意思是讲乌云很厚,如墨汁一样浓烈,在风的作用下上下翻滚,一种大雨欲来,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味道。
但是,诗人后面用了三个字,“未遮山”,意思是云虽然很黑很厚,来势凶猛,但是,远处山峦却仍然朦胧可见,为什么呢?是因为云层极低的缘故。
所以,这一句整个来看,诗人准确表达了暴雨欲来,黑云在风的作用下,如野马一般,从远处滚滚奔涌而来,势不可挡,把诗人所乘的船只彻底笼罩。
{!-- PGC_COLUMN --}伴随云黑云压来的过程,大雨如期而至,作者紧接着写下了“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雨跳珠”实际上形容雨点极大,如白色的珍珠一样在船上不停地弹跳,这种场景只有大暴雨来临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
记得小的时候,我和邻居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在大雨中玩耍,那个时候,总喜欢将一个锅盖,或者脸盆顶在头上,在雨中奔跑,雨打在盆上四下弹跳,并且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甚是有趣。
而后面诗人所讲的“乱入船”三个字,正是形容大大的雨点打击在船头,由于撞击的方向不同,所以,弹跳的方向不同,反弹起来的雨点从不同的方向弹射在船舱之内。
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想象,略带微醺的诗人,完全被这突如其来的暴雨所震撼了,大大的雨点击打在船头之上,如一曲明快的乐章,让诗人忘情,让诗人陶醉。
我们再看下面两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卷地风”其实是形容风很大,由于一场大风的到来,黑云被瞬间吹散,天也开始放晴,而作者利用这个时机,正好下船上岸,登上湖边的望湖楼,稍作歇息,
但是,当诗人登楼远眺,不觉心旷神怡,于是顺势写下了“望湖楼下水如天”。
何谓“水如天”?其实是指天水一色,氤氲浩渺之意。
大家试想,湖刚刚经过暴雨的冲击,水色应该呈青白之色,略有混浊之感,而黑云虽然散去,但是,蓝天尚未露出来,天上仍然游荡着淡淡的云雾,天水相接,天地相合,不知道哪里是天,亦不知道哪里是地,这种感觉与诗题中的“醉书”二字是那么切合。
所以,我们纵览这首小诗,这是苏轼在西湖的船上饮酒时遇到暴雨袭击,由感于怀而做的一首小诗。
诗的语言非常简洁,内容也非常直白,但是,也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动态的“西湖骤雨图”。
正是因为诗人的这种用心观察和体悟,才把六月二十七日,这个本来普通的日子留在他人生的记忆里,也留中华文化的史册里。
好,下面我们再欣赏一下这首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好,今天我们就欣赏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