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随笔|随意春芳歇
作者 崔洪国
“熹微的晨光露出乳白,厚厚的云层慢慢散开,一抹霞光染红天际,光明顿时撕开夜幕”,一首诗歌,凝练了灰、黑、白、红等多种色彩,这不仅仅是观察的细致入微,更是对生活中美丽色彩的一种提纯。美和善良是终极的归宿,春芳老师的诗歌都表现了这种追求。
——题记
一
那天去参加严春芳老师新书《太阳与大海》与《为荷而来》发布研讨会,我心里非常忐忑。因为从发布会提前发布的海报看,去的有省作协主席黄发友、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刘川鄂、齐鲁晚报总编廖鲁川、山东省写作学会会长韩品玉、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焦红军,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大咖名流云集”,自己只是齐鲁壹点一位原创作者,去这样的场合还是感觉有些缺乏自信,所以一直纠结去还是不去。直到那天下午,还是鼓起勇气去了严老师的新书发布会现场。
我和春芳老师素昧平生,说相识也就是都加入了胶东散文年选群,通过文章和文评偶有互动,但彼此了解不多,约略能感觉到他是一位很性情的作家,这也是隔空的一种感知吧!红军会长多次和我说起过春芳老师,说到过他的文字自由、灵动、简约、明快,能够从文中读出一个真正作家具有的那种温情和善良,还说有机会让我和春芳老师认识一下,多一些互动。人生就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从内心也很期待着在春芳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上与他相识相知。
二
一个外乡人,痴迷和醉心于齐鲁大地的山水人情,而且每年有大把的时间客居在仙境海岸,鲜美烟台,用精微细腻的笔触去礼赞和触摸五色烟台,除了齐鲁文化风情独有的那种辨识让春芳老师能够寻觅到更多的创作源泉和灵感,更多的还是齐鲁大地所具有的那种包容、博爱、沉潜、儒雅、互助的人文底蕴在他心底产生了很强的共识和共鸣,使他能够自如地驾驭着文字,打通与架设齐鲁大地所具有的这种特质和荆楚大地所散发的那种峻拔、阔大、敞亮、自由之间的彩虹和桥梁,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让人感到好奇的事情。如果不是对荆楚和齐鲁两地的人文投入很深的精力和思考,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我从内心也是想见识一下春芳老师,倘若真能成为人生一知己,那对自己和自己的创作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还有一件让我对严春芳老师肃然起敬的事就是他在武汉抗疫期间展现出来的作为一个很有敏锐眼光和独特视角的作家的那种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那也许更该是一位新闻从业者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信仰,但是春芳老师作为一位作家,在那样的时刻,他同时肩负了一位新闻从业者的使命。他不惧随时面临的危险,在关注大武汉抗疫的同时,时刻跟进着山东援鄂医疗队的一举一动,用饱满的深情和温热的文字向荆楚大地、齐鲁大地,向全国诠释和传递着鲁鄂守望相助,在抗疫中勇毅前行的人间大爱,那是那个期间汇聚起的滚滚春潮和源源不竭的正气和能量。
那天在新书发布会现场,山东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菅向东脱稿作的声情并茂的述说不仅让我回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那种在当时出于对生命的尊崇和敬畏而做出的选择同样在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春芳老师是武汉抗疫阻击战的见证者、亲历者,是传播人间正道的忠诚善良信使,仅此,他就是一个非常让人钦敬的人,他的新书也确实值得在大美济南举行发布会。这不仅是抗疫精神的一种传承,更是一种齐鲁大地和荆楚大地共同具有的文学气质的一种互动和传承。
三
听春芳老师讲,他的夫人是位摄影爱好者,对他的创作一直给予很多的鼓励和支持,而且不少文章的配图都来自于夫人行走中的那些美丽发现。春芳老师的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文章,他的夫人都是第一位最热心的读者,正是夫人的鼓励、支持、鞭策,让春芳老师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不知疲倦的行吟。那天在新书发布会现场,我能感觉到他们夫妻二人的伉俪情深,想必春芳老师如沐春风的文章很多的灵感和源泉也是来自于夫人默默无闻的鼓励和支持,这实在是很值得羡慕的事情。创作需要受众和读者,需要粉丝,倘若自己身边的人首先是最忠实的受众和铁粉,还有什么理由创作不出好的精品呢!
春芳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中间还经历了一波三折,这也是听春芳老师夫人讲的。他们之前在外地参加过朋友的活动,因疫情影响,他们驱车四五个小时风尘仆仆赶到济南后先是在齐河驻留了三天,等到新书发布会的那天早上,才收到了可以到新书发布会现场的信息。这真是好事多磨,也能从中看出春芳老师对文学所具有的那种由衷爱好和对自己新书发行深怀的那份期待。一个作家,创作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作品结集能够留存下来,能够与更多的人通过更丰富的形式和平台分享,所以春芳老师对自己新书发布会怀着的那份激动和期待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更反映了一个作家内心面对文学信仰的纯粹和自身所表现出来的那份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