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话语说文”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学习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两首古诗——《诗经·芣苢》和南宋杨万里的《插秧歌》。
- 在《文本探究》栏目,我们一起浅析《芣苢》的表现手法,并欣赏《插秧歌》中的画面和对话;
- 在《知识卡片》栏目,我们一起领略《中国田园诗之美》,感受田园诗的意境、语言与禅意;
- 在《古风流韵》栏目,我们一起欣赏两首体现劳动之美的诗歌——唐人韦庄的《纪村事》和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学习动静结合、白描的表现手法;
- 在《素材背囊》栏目,我们一起感受《汤显祖:教子务农 耕读传家》《林则徐:悉心传承劳动崇高、务农光荣理念》中崇尚劳动的理念,归纳素材的适用话题和运用方向;
- 在《时代强音》栏目,我们一起学习**关于劳动的讲话,明确“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个栏目相承而来,由课内至课外,由古及今,贯彻群文阅读理念,为赏析《芣苢》《插秧歌》助力,为开展劳动主题阅读活动张本!
文本探究重章叠句 六字成章
——《芣苢》表现手法浅析
“芣苢”,又作“芣苡”,就是车前草。《芣苢》是当时的人们在采车前草时所唱的一首诗歌,也是一首赞颂人们集体劳动的歌谣,反映了当时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这首诗歌节奏明快,音律婉转,富有民歌情调。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都是重章叠句的形式,但是像《芣苢》中重叠如此之多是非常少见的。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原文。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首句中的“采采”,意思是茂盛的样子;第二句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了其中的一个字。所以第一章的意思就是人们去采芣苢,采到了芣苢。
这样的重复并没有结束,第二章和第三章就是在重复第一章,仅有的改动是每章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中的动词。
《芣苢》共计三章十二句,但只有六个动词,分别是“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在内容上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手法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灵活多样的动词将采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动作分置于三章之中,使得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一个整体,曼妙非常,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章节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美感。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有特殊的效果——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轻快、循环往复的音乐感。与此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之中,又表现出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没有描写采芣苢的人,我们却能清楚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象的成分多了些,但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简单重叠的诗歌,确实是适合很多人一起唱的。
画面生动 对话率真
——杨万里《插秧歌》赏析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该诗题为《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而,值此时节,无论男女老少,一起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
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向读者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农时不饶人”固然是其冒雨劳作的主要原因,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借此“一斑”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前四句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后四句,作者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给它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
“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
事实上,农夫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我怎么能歇得下呢?话虽简短,意实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作者早年学诗曾从江西派入门,后来冲出江西诗派阵营,尽毁少作千余首,转而自开户牖,创立了“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这与“活法”自是相联系的。所谓“活法”,包括新、奇、活、快等内容。该诗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因而从中也可看出诚斋体的这一特点。较之当时故作艰深、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末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别具一格。该诗所表现的便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来的劳动场景,所以逼真而又自然。
知识卡片中国田园诗之美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古代的田园诗能够流传千年而不衰,原因就在于具有独特之美。
一、田园诗的意境美
田园诗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诗中有画,美不胜收。如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以朴素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农家乐”画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绿树掩映的农家小院,两个老友一边惬意地喝着小酒,一边唠着桑蚕农事,偶尔抬眼望望窗外,眼前是碧绿的菜园,远处是朦胧的青山,真是美哉、优哉……读者在品味诗歌之时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在浓郁的田园诗情画意之中,浑然忘我。
- 二是色彩丰富,赏心悦目。在田园诗人的眼里,色彩凝聚着丰富的情愫。他们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营造出田园诗恬淡唯美之境。如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是极为灵活多变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红艳的花瓣上微带隔夜的雨滴,更显得柔媚可爱;碧绿的柳丝笼罩在淡淡的雾霭中,更加袅娜迷人。对桃、柳的着色刻画令读者隐隐感觉到明媚的春光就在眼前,美妙而迷人。
- 三是景中寓情,景美情真。“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辞藻的运用,让情和景交融互渗,发掘出最深的情,也透入最深的景,正所谓“诗者天地心”。这种写法使得田园诗的意境更为深远,韵味悠然。
二、田园诗的语言美
田园诗的语言平淡朴素,清新自然,虽不似汉赋那样宏阔瑰丽,却有着独特的自然美,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
首先,语言朴实清新,平淡中现真趣。田园诗用语平淡直白,朴实自然,没有刻意渲染雕琢的痕迹,感情真挚,溢满醇厚的乡土气息。“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王建的这首《雨过山村》语言浅白清淡,用语如闲话家常,亲切自然,读来朗朗上口。鸡鸣、溪水、翠竹、板桥、妇姑、栀子花……没有奇景,也没有绮句,如一幅淡雅的白描图,于平淡中见神奇,韵味悠长,令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田园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其次,有动有静,韵味悠长。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桂花、春山是静态描写,月出、鸟鸣是动态描写,有动有静,以动衬静,让人既能感觉到夜晚春山的幽静,同时又充满生机。以夜的静、山的空蕴意人的“静”与“空”,虽只短短20个字,却韵味悠长,犹如一首悠扬空灵的禅曲,余音绕梁,耐人寻味,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外,还有多角度摹写,营造立体空间,如“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用典明志,自然贴切,如“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拟人、夸张,生动形象,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等等。
三、田园诗的禅意美
诗人把自身情感和思想融入“花”“叶”“鸟”等物象后,这些花草树木等瞬间就有了人文气质和韵味,有了禅意美。最具禅意美的是“诗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精研佛理,通晓音律与绘画,所以他的诗歌空灵闲逸、物我合一,颇具禅意美。如《山居秋暝》选取“空山”“明月”“松”“竹”“莲”这类独特意象,营造出静洁空明、恬淡清寂的唯美意境,表现了诗人高洁脱俗、虚静洒脱的情怀和品格。又如《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借“云”“水”悠闲飘逸的意象传达出诗人随遇而安、悠闲自在、物我两忘的禅趣。
古风流韵纪村事
〔唐〕韦 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