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
清·袁枚
mù tónɡ qí huánɡ niú,ɡē shēnɡ zhèn lín yuè。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yì yù bǔ mínɡ chán,hū rán bì kǒu lì。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背景:袁枚是清代性灵派诗歌的倡导者,主张诗歌应抒发真实情感,展现生活情趣。该诗正是他深入观察生活、捕捉瞬间灵感的佳作。诗中描绘的牧童形象,既是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他对自然与童真的赞美。
牧童骑黄牛
逐字翻译:“牧童”即放牛的儿童,“黄牛”是牧童骑乘的牲畜,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
直译:在乡村的田野间,一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悠闲地骑在黄牛的背上,牛儿缓缓行走,牧童与牛构成一幅和谐的田园画面。
解析:开篇即勾勒出宁静的乡村景象,牧童与黄牛的组合,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营造出闲适、自然的意境。
歌声振林樾
逐字翻译:“歌声”是牧童的歌声,“振”指回荡,“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丛。
直译:牧童心情愉悦,放声高歌,歌声清脆嘹亮,在树林间回荡,惊起了林中的鸟儿,整个林间仿佛都充满了生机。
解析:牧童的歌声打破了林间的宁静,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机,展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性格。
意欲捕鸣蝉
逐字翻译:“意欲”表示想要,“捕”是捉拿,“鸣蝉”指正在鸣叫的知了。
直译:牧童的歌声突然停止,他的注意力被树梢上鸣叫的知了吸引,心中萌生了捕捉知了的念头,脸上露出好奇和兴奋的表情。
解析:牧童的好奇心被知了吸引,画面从歌声的喧闹转为捕蝉的专注,展现了儿童天真好奇、活泼好动的天性。
忽然闭口立
逐字翻译:“闭口”指停止唱歌,“立”是站立不动。
直译:为了不惊动知了,牧童立刻停止了歌唱,屏住呼吸,从动态转为静态,静悄悄地站在树下,准备捕捉知了。
解析:牧童的突然静默,使画面从动态转为静态,形成了一种紧张而期待的氛围,展现了牧童捕捉知了的专注和谨慎。
诗歌前两句“骑黄牛”“振林樾”描绘动态场景,后两句“闭口立”瞬间转为静态,通过动静对比,生动刻画了牧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形象,使画面充满张力。仅以“骑”“振”“捕”“立”等动词勾勒出牧童的动作和神态,语言简洁质朴,却富有表现力,体现了袁枚“性灵说”主张的“真性情、真趣味”。
最后,诗人从对牧童骑牛唱歌的远距离观察切换到对牧童捕蝉动作的近距离聚焦,视角的自然转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通过描绘牧童骑牛唱歌、捕蝉的情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童趣,赞美了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奇的天性,表达了对自然与童真的热爱和向往。
图片来源于网上,若侵权,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