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说:“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倘若我们真的犯了错误,我们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从错误中发掘出新的力量。当我们把错误改正过来的过程,我们的认知和态度已经发生了蜕变,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这种蜕变就是错误中的新力量,一种担当,一种魄力,一种格局。
2.克制自己,避免正面的冲突“如果你辩论、争强、反对,你或许有时会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也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我很赞同富兰克林的这个观点,争论之中是没有赢家的,无论输赢,最终受到损伤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永远避免正面的冲突,最终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一位所得税顾问巴森士与一位政府稽查员因一项9000美元账单发生争吵,巴森士极力为自己辩解它是一笔死账,而稽查员则要求他必须纳税。两人的观点不同,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最终巴森士依法纳税。稽查员在行使权利过程中需要自重感,而巴森士越是与他辩解,他就越想扩大自己的权力,得到自重感。两人发生了辩解之后,仍然没有改变结局,还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
虽然这是件小事情,但是它却折射出这个社会的真实面目。争论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唯有冷静下来,理性思考,用友善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脾气,不要和别人吵架。避免争论,才是最后的赢家。
3.面对不合理的批评,一笑而过“如果你被人批评,那是因为批评你能给他一种满足感。这也说明你是有成就的,而且引人注意。”这并非是自我安慰的语言,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很多无理的批评都因嫉妒引起的。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不需要去理会,就当作疯狗在叫就行了,因为不合理的批评往往是一种掩饰了的赞美。
“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而得意。”嘲讽和批评我们的人,或许并非出自善意的行为,而是故意为之。一个人有足够的修养,又怎么会在意他人的行为举止呢?只有那些背后的小人才会对别人指指点点,才会故意在背后惹人是非,中伤他人。面对不合理的批评、嘲讽等不好的言辞,我们都要一笑而过,将烦恼抛掷脑后。
《论语·述而》中有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小人在面对别人的优点或优势,他们常常看不惯,容不下别人的任何优点,心生嫉妒,则会批评他人,背后议论是非。经常批评他人的人,心里总会有些愤懑不平,与小人无异,我们犯不着为这样的行为去买单,消费我们的良知。
4.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也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戴尔·卡耐基曾说:“用争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办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所期望的更多。”关羽曾被曹操所擒,但是曹操并没有*害关羽,而是把关羽放回去。后来,曹操打败战后,关羽守华容道,念起往日的恩情,放走了曹操,曹操才得以保住一命。曹操之前给了关羽一个台阶,关羽才给他留了一条生命之路。
“你如果先承认自己也许弄错了,别人才可能和你一样宽容大度,认为他也有错。”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也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我们首先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体现自己有担当、有责任心,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同时也会获得对方的谅解和认同。这样的行为举止,给了对方面子,保留了他人的自重,也为自己铺下了后路。
像罗斯福总统这样的伟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我们对待别人错误的讥评,应当怀着一颗宽容平静的心态来看待,即使对方错了,也要尊重他们,让他们保住面子。这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有效方法。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大家以后见面就不会尴尬,更容易相处。
5.个人总结:《旧唐书·魏徵传》中记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人为镜”要求我们以人为借鉴,将他们的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面对别人的讥讽,我们要冷静下来,看清楚局面,弄清原委,分析出前因后果,避免正面冲突。从中反思自己的过失,假设我们有这样的行为,该如何去面对呢?以人为镜,才能更好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举止,明确自己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