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金沙人 3月20日,文学评论家王干来“扬州讲坛”作客,主讲“汪曾祺的文化启示”,汪迷一饱耳福之余,还听到了王干与汪老交往的若干趣闻轶事。开讲之前,王干将汪老送给他的一本书捐赠给鉴真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书的夹页中发现了一张王*老照片。这张老照片是王干与汪老1992年同游杭州灵隐寺时拍的,汪老没告诉他,却将洗好的照片夹在书里送给了他。王干对此千感万谢,真虔诚不容置疑,但送书一事却让人感慨万千。 至于送的什么书,是汪老自己写的书,还是别人出的书,新闻报道不详。不过这个并不重要,真正让人感兴趣的是,汪老送给王*书,近30年了,王干借到“扬州讲坛”作客的机会,转赠给鉴真图书馆,让书有了个好归宿,使想看此书的读者遂了心愿。 奇文共欣赏,疑文相与析。读书人总想让华文妙章与人分享,善莫大焉。自己写的书,朋友出的书,自以为好的书,赠予友人,希冀引起共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自以为好的书,朋友是否也一定喜欢,赠书人却很少考虑,致使许多书送出去,很快就“流通”出去了。不信你到旧书摊去看看,扉页“请某先生指正”“赠某人”这样的书绝不罕见,不少赠书者饱含深情的寄语也赫然在目,让人会心一笑。岁月荏苒,书主易人,沦到旧书摊上的事,是赠书者绝没有想到的;如晓得今天的书命,肯定会慨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汪曾祺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历史在将来会有定评,我等初通文墨之人没资格去评头论足;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股“汪曾祺热”,回想起来,至今难忘。这种似小说又像散文的文章散发着人文气息,洋溢着烟火味道,让许多人爱不释手。这种耳目一新的文学样式,颠覆了人们对小说传统模式的既有概念,如叙家常,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新风扑面,小说也可以这么写?小说也可以这么好读?那些“高大全”的人物都被村姑、小和尚、郎中代替,火热的紧张生活被寻常百姓的市井生活置换,清澈的河流、宁静的村庄、鲜美的水产、田头的野菜,生活所及,皆在小说叙述之中。与其说人们喜欢读汪曾祺的小说,倒不如说那个年代人们对回归正常生活的期盼。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思想生活不是今天年轻人所能理解的。 斯人已去,影响犹在,无论你喜欢与否,还有为数不少的铁杆汪迷,于是一个“汪迷部落”的网络就此结成,线下三五成群畅谈汪著,网上隔空对话研讨汪著,“出圈”不断,影响持续。“汪迷”对汪曾祺的一切都兴趣盎然,生前的传奇故事被津津乐道,身后的若干追问还乐此不疲,一有新的爆料自然会蜂拥而至,将其作为新的谈资,或进行新的演绎,编排出新的民间故事,为“汪曾祺热”不断升温。 作为一个在文坛还很有影响力的作家,像赠书这样二十大几年前的陈年往事,鲜为人知,今天公之于众,又有了阴差阳错的效果,怎能不让“汪迷”激动不已!这种赠书的雅事,要是发生在普通人之间,不会成为新闻;但发生在名人之间,那就与众不同了,增加了许许多多神秘的猜测。像王干这样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自然不会再为博取虚名故弄玄虚了,但依他与汪曾祺多年的交情,想让“汪曾祺热”持续不断的心思,估计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那不是矫情造作,而是真情流露。借助“扬州讲坛”这一大众传播平台,通过汪老赠书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公之于众,借由一段扑朔迷离的细节,增加人们对未知的好奇,给“汪曾祺热”续薪添柴,可能是王*初衷。我这个文学“局外人”就是这么揣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