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请问检身之要、读书之法究在何处?”曾国藩十分恭敬地向唐鉴请教。
“当以《朱子全书》为宗。”唐鉴抚摸着垂在胸前一尺有余的银须,腰板挺得笔直,不假思索地回答,“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切不可视为浏览之书。
检身之要,我送你八字。即检摄在外,在‘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在‘主一无适’四字。
在外面做事对自己的约束在于“整齐严肃”四个字;意思是:做事认真,庄重,有条理,使人感到敬畏。
整齐:整治,有条理。严肃:庄敬,庄重,使人感到敬畏。
在家修身,在于“主一无适”四个字。意思是: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
主一无适的意思是:专一,无杂念;专心于一件事,一点也不向别处分心。
至于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比如老夫,生平所精者,亦不过《易》一种耳。”曾国藩听了镜海先生这番话,有昭然若发蒙之感。
意思是:读经书要专心致力于一家经书,如果确实精通一家经典,那么其他各家的经典也就能触类旁通了。倘若想立刻兼通各家经典,那是万万不能精通一家的。
“先生,请问这为学之道?”“为学只有三门。”国藩的提问刚落,唐鉴便以明快简捷的语言作了回答,“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
意思是:为学之道一是学术的思想和道理,一是考据之学,一是文章之学。人们研究考据之学只求大概意思而忽略精华部分,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文章之学不精通学术思想是无法做到的。
(义理,即指意义和道理,就是这一个人的学术思想。考核,即指考据之学,比如考察某种思想的出处,某个古籍词语的真实含义;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请问先生,经济宜如何审端致力?“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近时河南倭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
意思是:经世济民,不外乎多看史书,古人已经做了的事情,各条法令戒律都是显而易见的,历代的典章制度也无非就是这样。
自从跟着唐鉴学义理之学后,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并立下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
主敬:持神敬肃;静坐:静坐养性;早起;读书不二:一本书未点完,不看其他书;读史:攻读史书;
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作诗文数首;谨言:说话谨慎;保身:保持身体健康;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
唐鉴有一次告诉他:“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程颢被认为是三代后的圣人,他也就是静字功夫做得很足够。王阳明也是在静字上有功夫,所以他能做到心不为外物所动。若是不静,则不会细密地反省自身,也不会明晰地悟得道理,一切都是浮躁的。总之一个字,就是要“静”。
曾国藩想到老庄也主张静,管子也主张静,佛家也主张静,看来这“静”字是贯通各家学派的一根主线,正是天地间最精微的底蕴,所以各家学派都在这一点上建立自己的养性处世理论。
“读书没有诀窍,就在于熟读深思,但要说一点没有也不是。”曾国藩思索了一下,说,“依我之见,读书的诀窍在看、读、写、作四字紧密配合。
“看,指的默观,如你去年看《史记》《韩文》《近思录》《周易折中》,今年看《汉书》。读,指的高声朗诵,如《四书》《诗》《书》《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如富家居积:看书则好比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读书则好比在家慎守,不轻花费。又譬如兵家战争:看书好比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读书则好比深沟坚垒,得地能守,二者不可偏废。
写,是指抄写。对于好的文、句和章节,不但看、读,还要写,将它抄一遍,记得就更牢了。真行篆隶,你都爱好,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我生平因写字迟钝,吃亏不少,你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那就差不多了。”
至于作,是指的作诗文,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这些都要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作诗文宜在二三十岁前立定规模,过三十则难长进。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这时不试为之,则此后年纪大了,愈发不肯为了。
朱子教人读书,曾讲过八个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虚心,好理解,即不存成见,虚怀若谷。所谓涵者,好比春雨润花,清渠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泳者,则好比鱼之游水,人之濯足(洗脚),此鱼水之快乐。善读书,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稻如花如鱼如濯足,则大致能理解了。切己体察,就是说将自身置进去来体验观察。
曾国藩曾将其家训要义总结为“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读书以训诂为本。训诂,原是一种专门学问,研究字词的来源、演变,考据它的本义与延伸意义,在这里,是指读书一定要认真,弄清来龙去脉,不要一知半解,不要不懂装懂,要读懂书中的精义与内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阐述这些精义与内涵,这才是读书之“本”。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声调是指声调铿锵,我们写诗作文,一方面要求语句通顺,读来朗上口,音韵气势上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人容易接受,便于背诵记忆;另一方面要有一种气势,揭示出大的道理。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侍奉父母长辈,不能够只讲给予了多少物质上的关心,最重要的是给予了多少精神上的慰藉,作为子女、晚辈,最关键的是要顾及父母的感觉,要敬着、顺着父母长辈,要让父母开心。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不制怒,从养生的角度讲,越少发脾气对身体越有好处。曾国藩认为“刚强是男儿立身之本”,历来主张“打落牙齿和血吞”,一个人“少恼怒”不是苟且偷生,逆来顺受,而是告诫自己不要自暴自弃,要勇敢面对,敢于担当。
立身以不妄言为本。不妄言,就是不能够说大话、假话、空话、过头话。强调“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一个轻浮的人,自满的人,不负责任的人,往往总是一个“妄言”的人。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不晏起,就是早上要早点起床,不要贪睡。曾国藩强调的不晏起,一方面,早上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人的精神也正处于最佳状态,正是读书做事的大好时光,浪费了,等于浪费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强调一个人晚上要早睡,不要外出从事一些社会活动,因为一个人要做一些不好的事,大部分是在晚上做的。
做官以不要钱为本。当官一定要清廉,以不要钱为本。当官如果一心想发财,一定会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这样不但社会会失去公平与正义,而且贪官污吏最终会被社会和人民所唾弃。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句话也是曾国藩治军思想的核心提炼,如果军队为害老百姓,一定不会得到老百姓支持、拥护和爱戴。
朱子讲先知后行,阳明讲知行合一,二位先贤讲的都有道理。朱子说,‘义理不明,如何践履?’又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意思是:认识深刻并且能够很好落实才是真正的行动,行动过程中只有明觉、精察,才能认为认识深刻。
《曾国藩诫子书》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
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
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
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国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
假如我(指曾国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大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拯救老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
读古书学习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
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的归顺于他的呢?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
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
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旁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织布,一年到头辛苦劳动,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
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
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不刻不是把勤劳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知识,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
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
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会被社会所淘汰。
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神明都对他的行为感到钦佩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鬼神都他的行为感到厌恶。
参考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