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一篇散文中说过: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过完这一生,痛痛快快地死,这就是一生。
意义和价值,不具有普遍性,而仅仅是属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现行的任何教条,都不是规定意义的,而只是人类探寻意义的一个里程。
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颇为传奇,2006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颁奖词中说: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季羡林出生一般,甚至算得上贫寒,他爷爷死的时候,家里连东西都吃不上,父亲打算出去闯荡,可是连路费都没有。
季羡林读书时,成绩也一般,从未考过第一名,还因为珠算不好,挨过板子。
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就算挨了板子,上课也要偷偷看小说。
考大学的时候,数学只考了4分,幸好那时候录取不像现在,否则季羡林连大学都上不了。
可是他上了大学,而且还是清华。
大学之后,又选择去德国留学深造,本来有机会可以留在外国,但季羡林选择回国教书,这一教,就是几十年。
这位老先生,少年时平平无奇,晚年时成为国学大师,被称为“国宝”级人物,但是他自己呢?还是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只是觉得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这样的讨论,他觉得这样的讨论毫无意义和价值,还不如多干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他说:我和芸芸众生并无差别,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如果勉强要找一点区别的话,那就是我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
1999年,季羡林八十岁了,在他八十大寿的时候,北大勺园,高朋满座,赞扬声不绝,轮到季羡林说话了,他说:
“我刚才坐在这里,很不自在。我的耳朵在发烧,脸发红,心在跳。我听见大家说的话,你们不是在说我,你们说的是另外一个人。”
晚年时,人家称他为“国学大师”,他说: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人家称他“学界泰斗”,他回应:
“我这个的泰斗又从哪讲起呢?”
世人尊他为“国宝”,他幽默地拒绝: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该推辞的都推辞了,他自己自由自在,不被束缚,皆大欢喜。
季羡林老先生虽然说人生无意义无价值,但从他的人生里,你就会发现,意义和价值就在其中。
事实证明,无论是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个人的选择,也是个人的理解,绝不可能说他的人生有价值,就去学他。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虽然说,绝大多数人不会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但是他们的人生也有意义和价值,他们为自己的家庭奋斗,家家庭照顾得很好,家庭和和乐乐,那就是价值。
哪怕是一个人很无能,他将自己照顾得很好,没有让自己饿死冷死,那也是价值,因为他也是在为“生命”付出。
意义和价值,也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