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当技术浪潮遇见人文温度,超越才是真正的价值
今天,广西南宁的空气中弥漫着两种气息——岭南三月的烟雨朦胧,与数字时代的云端激荡。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此启幕,这场以“系统性变革 智能化传播”为主题的盛会,表面上是行业精英的智慧交锋,但若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它真正的价值并非被奉为“标杆”,而是以无数个体的真实故事、技术与人性的碰撞、传统与未来的和解,编织出一张关于“超越”的网。这超越,既是对流量至上主义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温度的回归。
---
## 一、技术赋能:从“工具理性”到“价值升维”
当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以每周一个新模型的速度迭代时,论坛现场展示的《AI水墨动画电影:龙门》与《千秋诗颂》系列动画,却让人看到另一种可能——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堆砌,而是成为文化传承的“翻译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用AI技术让《诗经》的意境化作流动的水墨,让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与《山海经》的刑天在数字空间对话。这种“超越”,是对技术工具性的突破,更是对“如何用算法讲好中国故事”的解题。
但技术的狂飙突进也带来隐忧。当人民日报的“创作大脑AI ”平台将新闻生产效率提升300%时,论坛上一位基层记者的提问直击本质:“当AI能自动生成‘正能量稿件’时,我们是否会被算法驯化成模板的复读机?”这场关于“算法向上向善”的讨论,恰恰揭示了超越的深层逻辑——技术必须服务于“意义生产”,而非让意义臣服于技术。
---
## 二、内容破壁:从“大流量”到“真共情”
论坛发布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中,《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中国核潜艇之父”的深潜人生》引发热议。这部作品没有采用流行的“快剪 洗脑BGM”模式,反而用长达45分钟的纪实镜头,记录一位90岁科学家颤巍巍写下公式的手、实验室里泛黄的笔记本、女儿口中“父亲总在深夜对着大海发呆”的细节。这种反流量逻辑的创作,却在社交媒体获得2.3亿次播放。它证明:真正的好内容,不是追逐流量,而是唤醒人性深处的共鸣。
更值得关注的是“民间叙事”的崛起。论坛上,铁路网红“影老板”刘影分享了她拍摄200多部高铁科普视频的经历。为了解释“如何在3分钟内完成换乘”,她曾连续一周蹲守车站,用第一视角拍摄奔跑路线,甚至因反复模拟旅客焦虑状态而失眠。这种“沉浸式创作”背后,是网络媒体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关怀”的价值转向——当《2024,中国向上》这样的主旋律作品与“影老板”的实用指南共存时,正能量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
---
## 三、生态重构:从“竞争红海”到“共生蓝海”
在“发挥多元主体力量 共创繁荣内容生态”启动会上,一组数据耐人寻味:2024年全网播放量TOP100作品中,38%来自县级融媒体中心,17%由高校学生团队制作。云南耿马县民族歌舞团的“泼水舞曲”系列,用抖音特效 非遗歌舞的形式,让一个边疆小城的文化IP播放量突破50亿次。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当技术平权和创作民主化成为现实,每个人都可以是时代的记录者。
但生态繁荣也伴随着阵痛。某平台负责人在“算法向善”分论坛坦言:“我们曾用‘完播率’‘互动率’作为唯一KPI,结果导致大量‘标题党’和情绪化内容泛滥。”如今,他们尝试将“社会价值评估模型”嵌入推荐系统,让《75年的每个时刻,我们与祖国同在》这类需要静心观看的慢视频,也能突破圈层。这种从“数据崇拜”到“价值加权”的转变,或许才是媒体融合最艰难的超越。
---
## 四、未来之问:在解构与重建之间
论坛尾声的“八点见”创新项目发布会上,“新语News Copilot”智能助理的演示引发两极讨论。它能用混合专家模型自动生成多语种报道,却也会因训练数据偏差将“广西三月三民俗”误标为“泰式泼水节”。这恰似一个隐喻:当技术试图解构传统生产链条时,我们更需要重建人文价值的“护城河”。
一位参会学者的发言令人深思:“我们总说‘媒体融合’,但真正的融合不该是让记者变成码农,而是让码农理解新闻理想。”当新华社的“新华AIGC使能平台”开放百万级高质量语料库时,或许我们该问:这些数据中是否留存着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是否记录了边疆牧民的歌声?技术的超越,最终要回归到对“人”的丈量。
---
## 结语:超越,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抵达
站在论坛会场外,看着LED屏上滚动的“系统性变革”标语,忽然想起云南昆明2024年论坛上的一句话:“网络媒体的未来,不在云端,而在泥土里。” 当AI可以瞬间生成千万篇报道时,刘影们仍在火车站为一段30秒视频反复打磨;当算法能精准预测热点时,耿马县的舞者依然坚持用最笨的方法走进村寨采风。或许,真正的超越,从来不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而是在技术浪潮中守护那些笨拙却真诚的坚持。
这场论坛的价值,终将被时间检验。但至少今天,它让我们看见:当“智能化传播”遇见“广西三月天”,变革的答案不在宏大的战略报告里,而在每个创作者手心攥着的温度里。正如那部获奖作品《你好1949,这里是2024年的中国》的结尾——镜头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缓缓升起,最终定格在一个小女孩将蒲公英吹向天空的画面。超越,本就是一代人向另一代人传递火种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