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趣读不一样的三国
《三国演义》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带着孩子们进入当时的情境,让他们仿佛回到当时的情境。如果置身官渡之战前夕,他们将如何审视当时的天下格局?赤壁之战后,他们又将选择追随哪位英雄?这个课程不是架空在一个缥缈的地方谈宏大叙事,而是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
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我加入了很多有创意的环节和有趣的故事。比如:我们组织了一场辩论,因为三国里充满了各种辩论,我们鼓励孩子们参与进来,不仅要理解原著中的观点,还要吸收现代人的解读,这样他们就能形成自己的第三方视角。我们还引入了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视角,这样他们就能从更多角度来分析问题。在这些多元视角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辩论变得既激烈又富有现实意义,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多维度的思考和讨论。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孩子们会发现《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在历史上原来不是那样的。比如诸葛亮,大家都觉得他聪明,逻辑缜密,可孩子们读的时候会发现,他舌战群儒其实是骂战,不是逻辑辩论,非常有反差。他们会很惊讶,原来还有比诸葛亮更聪明的人呢,只是因为作者立场,夸大了他,才让大家有了诸葛亮最聪明的印象。
除了可以在思辨读书课用不同的角度趣读《三国演义》,我们与社群部门还合力研发了5天名著亲子思辨导读营,在社群上也能轻松读三国。不确定孩子喜不喜欢《三国演义》?孩子读不懂《三国演义》?想让孩子喜欢上《三国演义》?我建议大家都可以免费参与进来↓带孩子先试一试!
一拍即合——课程研发小插曲
刚开始做课程的时候,我有个底层逻辑,我认为讨论观点以前,应该先仔细地阅读书中的作者对这个问题说了什么。我们现代人常常还没有听懂别人在说什么以前,就很快给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所以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设置了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孩子充分地阅读,除了《三国演义》,我们也读其他大师的作品,包括哲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法学学家等,我们看到他们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思考和回答,这时候,我们再来讨论主题,让我们的想法跟这些古圣先贤碰撞、反思、延伸,然后孩子得到自己的看法。
课程研发部分参考用书
这是我的想法,我当时并不清楚跟粲然是否想法一致。当我做完了课程,与粲然、朵拉坐在咖啡厅准备展示的时候,我心里非常忐忑,因为我的这个方案和以前的思辨读书课有一些变化。没想到粲然看完后,不仅觉得挺满意的,而且她建议我把这些主题讨论改成辩论的形式。这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不仅让课程变得更有趣,而且,非常适合初中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和成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