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比别人落后怎么办,学习好的欺负学习差的怎么办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15 02:01:31

当一个人的竞争对手是同辈时,你会发现这场竞争是一个无底洞,或将伴随一辈子。

朋友小叶,也深受同辈压力的影响。

她从未听取过自己真正的心声,每一步都跟着同辈人的轨迹走。

高二分班时,因为班上大多同学选理科,喜欢文科的她,竟也选了理科。

闷头学了几年,她考上了理工科名牌大学,却学得很痛苦。

原本她喜欢文字工作,毕业后却跟随同学一起进入外企做工程师。

工作时,看到同事背名牌包包,她就不吃饭省钱,把几个月工资拿去买包。

25岁时,因为身边同学、同事谈恋爱结婚,她也急着去相亲。

命运似乎回应了她,让她很快找到一个条件优越的男性。

到谈婚论嫁时,她却犹豫了。

她发现自己并不享受这段关系,反而像完成任务,就像她过去每一步重要的人生决定。

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她,曾在无数个深夜里质疑自己: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不管是小优还是小叶,ta们身上有着同辈压力最典型的特征:

相互攀比、较劲儿、羡慕与嫉妒杂糅在一起。而这与年龄、性别无关。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

同辈压力在14到18岁之间会急剧增加,而且在进入成年世界后,这种复杂的体验也不会减轻。

学习比别人落后怎么办,学习好的欺负学习差的怎么办(5)

学习比别人落后怎么办,学习好的欺负学习差的怎么办(6)

在心理学理论中,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是指因为渴望被同伴接纳认可,避免被排挤,而选择按照同伴规定的规则,去思考或行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

同辈压力普遍可分两种:竞争型和从众型。

在上面提到的故事中,小优明显是“竞争型”,小叶是“从众型”。

竞争型的人,总会不断比较和竞争,希望成为同辈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感”。

而从众型的人,则会通过顺从变得和同辈趋同,以此获得“归属感”来证明自己。

但不管从众型还是竞争型,想要的都是同一种东西——认可。

获得同辈认可的眼光,才能证明自己是足够好的、有价值的、值得存在的。

反之,觉得自己低自尊、低价值,生活没有意义。

然而,把“个体价值”寄托于“外在评价系统”,本就是画地为牢。

因此同辈压力产生的本质,是我们没有做到自我认同:

“我是谁?”以及“我如何成为我?”

原本同辈压力,在青春期尤为凸显。

因为青春期的关键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身份认同”,对于“我是谁”形成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

但是,很多人在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没有发展好,再加上社交网络发达,让同辈压力以更泛滥的方式出现,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也从青春期也延续到成年期。

很多人相信以同辈作为标准和模版,能更快更好地确定“我是谁”,却反被裹挟而失去自我。

学习比别人落后怎么办,学习好的欺负学习差的怎么办(7)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著作《逃避自由》一书中说: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ta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ta要的东西。”

就像上面提到的小叶,从她选择理科,选择进入外企,选择相亲……

无一不是为了达到“同辈标准”。

她以为这样能接近理想人生,却发现愈加背离真实的自己。

她和我倾诉时,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原来让人羡慕的这条路,这么不快乐”。

我问她:“为什么不选择你喜欢的呢?”

她试探性地问道:“我真的可以吗?”

对于很多人而言,顺应大流虽然受限,却是看似安全的。

而选择自己喜欢的路,意味着离群、孤独和不安全。

因为要自己把握人生的方向盘,失败了无法再怪责任何人,只能自己扛。

听上去很自由,也很沉重。

所以很多人宁愿被同辈压力驱赶,去竞争或顺从来复制“我是谁”的模版,也不敢去自由探索“我究竟是谁”。

尽管我们想尽办法留在安全区,逃避不确定性,但可能早晚会醒悟:

同辈的路,他人的路,都不全是自己的路。

探寻我是谁,终究要放下融入群体的幻觉,回归自身。

就像自我觉醒后的小叶,开始承认自己享受单身,不顾父母反对和相亲认识的男友分手。

业余时间,她悄悄开始写小说,慢慢靠近自己的梦想。

而小优,在心理咨询中,也决定了不再将自我价值寄托于同辈认可。

而是重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不完美,同时也看到了自有价值。

学习比别人落后怎么办,学习好的欺负学习差的怎么办(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