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曾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多年来培星小学始终把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具有爱国心、民族魂和实践力的培星学子作为我们最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培星小学流淌着红色的血脉,继承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活动等多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充分发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建设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向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最终达到“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书院促进文化传承
2015年底,学校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借助特有的历史文物“董四娘娘庙”成立了培星书院。
“培星书院”向学生开设陶艺、软笔书法、中国画、围棋、国学、唐宋文学、剪纸、曲艺、武术等传统文化课程。力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中,习得一手好字、读得一批经典书目、掌握一门传统技艺,在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中汲取民族优秀精神品质和文化精髓。
学校还充分利用培星书院的古代建筑文化氛围,邀请了书画家来到书院,多次开展软笔书法、中国画培训,学生在近距离与书画家的接触中,得到了技法上的提升,艺术上的熏陶,文化上的传承。培星书院已经成为一所涵养培星师生中华文化底蕴、塑造民族精神的大学堂。
陶艺课程显特色育人
自2008年9月培星小学就开设陶艺制作课,经过多年的坚守,陶艺课程已为学校和海淀区艺术教育的一朵奇葩。
专业的设备是基础,专业的师资是保证,科学的教材是关键。
陶艺课程对于所使用的材料、工具、器材要求非常严格,为了让学生在陶艺课上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做好陶艺课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保障。
学校陶艺课程的云璇老师是海淀区美术学科带头人,多次承担市区级的课堂展示活动,并且正式出版了向全国发行的陶艺课程教材,她的工作室还被海淀区艺术教研室正式命名为“云璇陶艺工作室”,为全区的美术教师定期进行陶艺培训,成为了陶艺课堂教学的专家。
经过四年多的不断积累和积淀,培星编写的《小学陶艺教学》已纳入海淀艺术教育丛书,并向全国出版发行。这本陶艺教材分为走进陶艺世界、和粘土的亲密、陶艺基本技法、装饰和上釉、陶艺作品欣赏五个部分。通过对这本教材的实施,让孩子们感受到陶艺的魅力,学会制作陶艺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立体想象力,创造力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高质量的课堂是根本,丰富的活动是载体,以浓郁的文化滋养心灵。
充足的时间是陶艺学习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根据课程的特点安排陶艺课隔周一次,每次两节连排。陶艺课列入全校大课表,严格按照课程要求管理执行。
为了激发孩子们持续学习陶艺的热情,学校在校内外努力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展示自我,树立自信,做最好的自己。
学校先后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京津冀传统文化展览,在北京举行的“寻找家乡的记忆”非遗展。将孩子的作品送往展览会上展出,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中,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还带领孩子走进会展现场,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种耳濡目染中,让学生真正地爱上传统文化。
艺术是为生活服务的,它不仅装点生活还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氛围。学校利用有限空间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了陶艺走廊陶艺教室。教室的沿途悬挂摆满了师生的陶艺作品,把陶艺的美妙展示得淋漓尽致......每当孩子们上课时都要经过陶艺走廊,这无声的浸润沁人心脾。
陶艺教室的展柜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作品,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成果。浓郁的文化、开放的设计理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陶艺课程已经成为培星特色育人的名片。学生在陶艺课程中不仅开启了智慧还体验到创造美、感受美的乐趣。对教育而言,陶艺不仅是在塑造泥巴,同时也在陶冶人格,泥巴由无形到有形,由柔软韧性到烧制后的坚硬和璀璨,就如同人的成长历程。
长期的坚守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精品得以传承,学生们也必将因此而拥有厚德之心。
作者:朱郁 (海淀区培星小学校长)
图片:作者提供
编辑:现教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