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盖房学问博大精深,房屋的每一处如何建造,房子整体的布局如何,都展现了古人的智慧。
比如盖房的时候,人们讲究“盖三不盖四,空东不空西”。
老北京著名的四合院就是由三间房子和一扇大门围成的,而农村在盖房的时候如果一时间没有钱盖多余的房子,就会空出院子东边,等到日后有钱继续盖房。
这些建筑实例,正是对俗语的最好诠释。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探究下这种说法的由来,以及它承载的观念与文化内涵。
这句话初听,人们会觉得这里的三和四分别是说房子的数量,当然的确有这方面的意思。
人们盖房讲究吉利,毕竟古人的思想是比较迷信的,他们觉得四这个数字不好听,因为它的谐音是“死”。
而“三”就比较好了,自古讲究“天地人三才合一”,所以老百姓们盖三间房子,正好符合这种传统观念。
当然,如果只从字面解读俗语,那么就太小瞧古人的智慧了。
古人的这个“三”代表的是正屋以及两间厢房,正屋是用来接待宾客的,而厢房则是留给家人和客人居住的。
这种房间布局不仅满足了绝大多数家庭的需求,还能将房子盖的较为对称,体现了古人的对称审美。
此外,“盖三不盖四”的说法也代表着房间数为奇数,不要为偶数。
对于有钱的大户人家,他们家里人口多,主人加上仆人,这些人加起来少说也十几口人。
如果只有三间房子,显然是不够用的,因此人们就会多盖一些房子。
这些房子以5、7、9等奇数为主,这样房子平均分布在正屋的两侧。
这种排列方式一是为了对称美,二是为了体现尊卑次序。
而且,民间还有句话说“四六不作主”,可见,如果盖偶数房子,那么两侧的房子对称的排列,人们根本分不清哪个是主屋,哪个是次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