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弁阳老人等,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因靖康之变随家族南渡,后定居吴兴(今浙江湖州),晚年隐居于杭州。
本文周密的三首诗词:《闻鹊喜》描绘钱塘潮的壮丽,色彩明丽,气势磅礴,但结尾笛声隐约流露感伤。《一萼红》则直抒胸臆,借登蓬莱阁的萧瑟景象,倾诉国破家亡的深沉悲痛与飘零之感,用典沉郁。
而《野步》看似描绘田园生机,语言朴素清新,却借羡慕无事的蝴蝶,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无法摆脱的忧患和对安宁的渴望。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
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这首《闻鹊喜·吴山观涛》词,写的是在吴山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南宋时,观潮是临安(今杭州)的一大盛事。
词的开头很朴素,“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没有复杂的技巧,直接用颜色打开画面。你看那天空和江水,都是碧绿的,一片秋天的颜色铺满了整个江面。这“染”字用得好,好像大自然是一位画家,用画笔蘸着碧色,精心涂抹出这秋江图。
紧接着,画面突然动了起来,气势变得非常宏大。“鳌(áo)戴雪山龙起蛰(zhé),快风吹海立。”古人想象大地由巨大的鳌鱼驮着,这里用“鳌戴雪山”来比喻潮头汹涌、浪花堆叠如雪山的样子,真是奇特又形象。
鳌是传说中的巨物,“雪山”则突出了潮头的高和白。而“龙起蛰”的比喻更妙,蛰是动物冬眠藏起来,龙从蛰伏中惊起,象征着潮水如同沉睡的巨龙猛然苏醒,带着巨大的能量奔腾而来。
苏轼写钱塘潮也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周密这里用神话般的想象,写出了潮水的磅礴气势。最后一句“快风吹海立”,一个“立”字,写出了在强风吹动下,潮水仿佛被垂直掀起,壁立千仞,惊心动魄。这几句把钱塘潮的动态和力量感写得淋漓尽致。
观潮的紧张过后,词人的目光转向了周围的景色。“数点烟鬟(huán)青滴,一杼(zhù)霞绡(xiāo)红湿”。远处的青山,在烟雾笼罩下,像几抹女子的发髻(鬟),青翠欲滴。天边的晚霞,色彩鲜艳,如同织布机(杼)上刚织好、带着水汽的红色丝绸(绡)。
这里的“滴”和“湿”字,都让色彩显得更加鲜亮、水润,充满了生气。从大潮的壮阔,转到山色的秀美、霞光的绚烂,一张一弛,画面也从动态转为静态,从雄浑转为秀丽。这种对比,让词的层次丰富起来。
最后两句,画面再次拉远,声音也出现了。“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潮水过后,江面或许恢复了些平静,看得见白鸟在明净的天光水色边飞翔,江上的船帆挺直地立着。一派开阔宁静的景象。
然而,就在这片宁静中,从江对岸传来了隐隐约约的笛声。这笛声在夜晚的江上传来,更添了几分悠远、几分惆怅。
周密是南宋遗民,他的词常常流露出故国之思。他曾在《武林旧事》中详细记载当年临安的繁华,包括观潮的盛况。如今,物是人非,这壮丽的潮水依旧,但这夜笛声,是否也勾起了词人心中的无限感慨?周密这里的夜笛,虽然没有直接说愁,但那份隔江传来的悠远,足以引人深思。
这首词,写景层次分明,动静结合。从江水秋色,到巨浪滔天,再到秀美山霞,最后归于江上夜景和悠远笛声。语言凝练,比喻生动,色彩感极强。它不仅描绘了钱塘潮的奇观,也融入了词人观景时的心绪,意境开阔而又耐人寻味。
步深幽。
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
鉴曲寒沙,
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
岁华晚、飘零渐远,
谁念我、同载五湖舟?
磴古松斜,
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
泪洒东州。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
还似王粲登楼。
最负他、秦鬟妆镜,
好江山、何事此时游!
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这首词写于宋朝灭亡之后,周密作为南宋遗民,心情是沉重的。他登上蓬莱阁这座自古闻名的仙境楼阁,写的却不是飘飘欲仙的感受。
词的开头很朴素,像是随口说起。“步深幽”,走在幽静的路上。眼前看到的是什么呢?“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天色是淡淡的昏黄,冬天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这景色有点萧瑟,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不是明媚春光,而是乍暖还寒时候。
接着,他望向远方。“鉴曲寒沙”,水边弯曲的沙滩,像镜子一样映着寒光。“茂林烟草”,远处树林和荒草笼罩在烟霭(ǎi)之中。这样的景色,引发了诗人的感慨:“俯仰千古悠悠。”站在这高阁上,看看天,看看地,古往今来多少事,都悠悠地过去了。这是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然后,词人把目光转回自身。“岁华晚、飘零渐远”。年纪渐渐大了,漂泊的日子也越来越久,离故乡越来越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谁还会记得我呢?记得当年那些一起像范蠡(lǐ)那样泛舟五湖、归隐江湖的朋友吗?
这里用了范蠡的典故,范蠡功成身退,隐居起来。但周密显然没有那份洒脱,他怀念的是逝去的时光和友人,更显出当下的孤独。
再看近处的景物。“磴(dèng)古松斜,崖阴苔老”。石阶是古老的,松树是倾斜的,山崖背阴处长满了厚厚的青苔。这些景物都带着时间的印记,显得陈旧、苍凉。这一切,汇聚成了词人心头“一片清愁”。这种愁绪,不是号啕大哭,而是清冷、深沉,挥之不去。
下半片词,情感更加奔涌。“回首天涯归梦”。身在天涯海角,常常梦回故乡。“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这两句具体指什么地方,可能有他个人经历的印记,但表达的是魂牵梦绕、思乡落泪的痛苦。西浦、东州,或许是他曾经生活或战斗过,留下伤心记忆的地方。
“故国山川,故园心眼”。故国的山河,家乡的草木,总在心头眼前。“还似王粲(càn)登楼。”这种感觉,就像当年三国时期的王粲登上麦城城楼一样。王粲避乱到荆州,依附刘表,但不受重用,他写下《登楼赋》,抒发自己有家难归、怀才不遇的苦闷。
周密引用这个典故,是觉得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与王粲何其相似!都是在异乡登楼,面对山河,心中充满对故国的思念和自身的感慨。这是遗民之痛,感同身受。
接下来是更深一层的感叹。“最负他、秦鬟(huán)妆镜”。“秦鬟妆镜”一般认为是指美好的河山,如同美人的妆镜。但现在国破家亡,自己心情愁苦,真是辜负了这大好河山。眼前的美景,反而映衬出内心的伤痛。
“好江山、何事此时游!”这么好的江山,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在这种心境下游览呢!这是一种深切的自责和无奈,风景再美,也无法排遣亡国的悲伤。
最后,词人想到了一个排解的办法。“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真想呼唤像唐代贺知章那样放浪不羁、才华横溢的老前辈(贺知章曾任秘书监,人称“贺监”,又自号“四明狂客”),来一起饮酒赋诗,用诗酒来消解这满腔的愁绪。这既是无可奈何的寄托,也反映了他内心极度的苦闷,需要借外力来排遣。
这首词,借登临蓬莱阁所见萧瑟清冷的景色,抒发了自己作为亡国遗民的深沉愁绪、飘零身世的孤独以及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全词情景交融,用典贴切,情感层层深入,读来令人感伤。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诗开头,画面就铺开了。田埂上,麦子已经长起来,绿油油的一片。风吹过来,麦浪随风起伏,像是绿色的波浪一样倾斜着荡漾开去。这个“翠浪斜”写得真好,有颜色,有动态,把风中麦田的景象一下就画出来了。这景象,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接着,诗人的目光从远处的麦田,转到了近处的草丛水边。草根旁边,春水正肥,也许是刚下过雨,也许是溪水上涨,总之是水源充足、土地滋润的样子。就在这水草丰茂的地方,传来了新出生的小青蛙们热闹的叫声。
一个“肥”字,让人感到水土滋养,生命力旺盛。一个“噪”字,又把声音写活了,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这蛙鸣声,不同于秋虫的低吟,而是属于春天和初夏的、带着点喧闹的生命宣言。
前两句写景,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蛙噪是动,但背景是相对宁静的田野),构成了一幅非常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图。这景色本身是令人愉悦的。
可是,诗人接下来的话,却流露出一丝不同的情绪。他说:“羡他无事双蝴蝶”。他看到一对蝴蝶,在花草间飞舞,心里竟然生出了羡慕。羡慕什么呢?羡慕它们“无事”。这对蝴蝶,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牵挂和烦恼,只是自由自在地生活。
说到周密,他是南宋末年、元朝初年的人。他亲身经历了宋朝的灭亡,作为一个心怀故国的文人,他的内心世界恐怕很难真正“无事”。家国之痛,身世之感,时代的离乱,这些沉重的事情,可能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所以,当他看到那对轻松飞舞的蝴蝶时,这“羡慕”就不仅仅是闲适中的一点感慨了,它可能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安宁、自由、摆脱忧患的渴望。这“无事”两个字,看似轻描淡淡,分量却可能很重。
最后一句,诗人继续描绘蝴蝶的状态:“烂醉东风野草花”。这对蝴蝶,完全沉浸在春天的气息里。它们在和煦的东风中,在不起眼的野草野花丛里,尽情地飞舞、嬉戏,仿佛喝醉了酒一样,酣畅淋漓,物我两忘。“烂醉”这个词用得极妙,它不是真的喝醉了,而是形容那种完全投入、尽情享受、无拘无束的状态。
蝴蝶陶醉于春风,陶醉于野花,陶醉于生命本身最简单的快乐。这种快乐,正是“有事”在身的诗人所缺乏,也难以企及的。和蝴蝶的“烂醉”相比,诗人或许更像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带着无法排遣的心事,感受着这份美好,也感受着自身的束缚。
整首诗语言很朴素,就像随口说出来一样,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修饰。但里面藏着的情感,从对景物的欣赏,到对蝴蝶的羡慕,再到对那种“烂醉”状态的描摹,层层递进,含蓄而深沉。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野图,最终落到了诗人对“无事”境界的向往和淡淡的忧愁上。短短四句,有景有情,意味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