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你若盛开,清香自来。”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群迎风破浪、砥砺前行的奋斗者;他们胸怀理想,充满着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他们襟怀坦白,忠诚、积极、正直、敬业;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为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他们选择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但他们没有时间迷惘,他们认为只要勤奋地耕耘,投入地工作,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新境界。他们日夜奔忙在你我的身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青年劳模”。在这个鲜花盛开的5月,在这个青年人团聚在一起庆祝自己节日的日子里,我们请这群青年劳模与大家谈谈心,说说他们的奋斗历程体验——
全国劳动模范
乔勇,38岁,北京博大经开建设有限公司
像侦探一样用智慧 解锁工程谜局
2011年春节将至,北京博大经开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乔勇接到了一个项目任务,这是他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这个项目就是北京亦庄保税物流中心。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年轻工程师没有想到正是这个难啃的硬骨头,点亮了他的人生。近日,记者见到乔勇时,他依然对当初六个月的奋战记忆犹新。
接到公司的任务之后,乔勇便立刻开始安排工作了。4月份的一天,集团公司的领导专门找他和公司负责人谈这个项目的重要性,然后告诉他“这个项目必须在10月底完工。完成得了吗?”公司负责人和乔勇面面相觑,心里嘀咕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项目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园区13万平方米,现在是一片荒地,要从整理土地清理石头开始干。乔勇估计了一下说,“这个项目正常的话要用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我能在一年半完成。”“必须完成,六个月之内!”集团领导对乔勇说,这个项目是2011年北京市重点工程,要求年初开工,年底竣工并封关运行。“完不成也得完成,还得保证质量过硬。公司会拿出最大的人力物力,组织最强大的团队予以支持,其他的就看你这个项目负责人的了。”
领导的承诺兑现了。这个项目上聚集了大量的工人,是正常施工人数的两倍以上,顶峰时期有2000余名工人在现场如火如荼的干活。乔勇印象很深的是,在项目中有一条200米长的道路,高峰时,这条短短的道路有十多台大型机械交叉施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这样大的项目,这样短的工期,这么多工人,这么多道工艺程序……作为项目负责人,乔勇的脑子里每天都装着数不过来的事儿。乔勇和项目团队的小伙伴们集体睡在了工地上,坚持了六个月没有回家。
由于合理的安排了施工,工程一日千里进展顺利,曾在42天的时间里,完成了部分结构、装修、幕墙等施工,月产值1.5亿元。乔勇和团队的其他伙伴每天在工地走着、干着。“每天最有趣的事情,是互相调侃脚上的水泡。”乔勇说,工地面积大,日行万步是最普通的事儿,项目上的每个人都有挑水泡的高招。2011年10月底工程顺利竣工,乔勇和团队终于松了口气。
这之后,乔勇还承担了亦庄开发区建区20周年纪念展厅和雕塑、展虹宇产业园等多个项目。在做工程之时,乔勇就像破案的侦探一样,总是能用突发奇想解决一个又一个谜局。
2013年乔勇团队荣获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2014年,乔勇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01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李婧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紫薇,36岁,同和居饭店有限责任公司
把老字号企业 发扬光大
“我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小姑娘,没想到能在北京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当上管理者,还能当上劳模。”北京同和居饭店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紫薇坦诚地说着。这位1982年出生的姑娘,现在正处于一年的“试用期”,转正后将成为这家老字号企业的“领头羊”。
2002年,张紫薇还不到20岁,在燕京旅游学校经过短期培训后,就来到北京同和居工作。“我老家是秦皇岛的一个农村。刚到饭店的时候,我脸蛋两边都是红红的,大家都叫我‘小村姑’。”张紫薇笑着回忆说。
张紫薇从实习生干起,每天的工作就是刷杯子。因为没有技巧,她总是弄得到处是水,穿着的布鞋也全湿透了,袜子都能拧出水。之后,她当上了服务员,开始帮客人点单。“说实话,第一次给客人点单,我说话都哆嗦,不知道怎么跟顾客沟通。”张紫薇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发现,想当好服务员,一定要熟悉菜谱,包括所有菜的菜名、价钱、名菜的典故,甚至是所有菜的配料。“如果是打仗的话,菜谱就相当于你手里的一杆枪。”
那时,白天上班,一有时间,她就钻进厨房,默默背诵墙上的“投料表”,记不住的就拿笔记本抄下来。晚上,饭店结束营业后,其他服务员都休息了。她却打开手电筒,又开始记菜谱。“先看一遍,合上背一遍,睡觉前再背一遍。我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菜谱上所有的菜,原材料,主料、辅料用的什么东西,都一清二楚了。”她自豪地说。
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张紫薇迅速从所有服务员中脱颖而出。从此,那个畏缩胆小的“小村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信满满,热情得体的服务员,不少客人到饭店吃饭,都认准了她,找她服务。张紫薇也逐渐当上了服务小组长、服务领班、值班经理、副总经理,一直做到现在的常务副总经理。
同和居所在的西城区月坛附近,老年顾客很多,餐厅不仅专门划出了老年就餐区,还给椅子腿安装了轮子。“我们这个椅子,老人站起来之后,不用专门用手去挪,只要腿稍稍一使劲,椅子就向后跑了。但是老人坐着的时候,椅子后面不动,不用担心它滑。”张紫薇介绍说。
此外,张紫薇还研究了如何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老年顾客就餐的时候,我们服务员是不能离场的,必须有人在。”
张紫薇来北京时只有高中学历,为了补上自己的短板,她先后自学考下了大专、大本学历,现在还在攻读中国林业大学的MBA课程。
“这里是我追求梦想的起点,也是我成就梦想的地方,我希望同和居能在我手里发扬光大。”张紫薇颇有信心地说。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首都劳动奖章
成营营,36岁,北京天普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
微笑小姐姐 研发很霸气
2015年工作八年,4次被单位评为“十佳劳动模范”,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她就是大兴区为数不多的“80后劳模”——北京天普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技术支持室主任成营营。记得2015年5月,登上领奖台的成营营,有位年龄大的劳模对她说,“感觉你不像劳模,这么年轻。”其实,她在工作岗位早已是一位老手儿了。
1982年出生的成营营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后,就走进了工厂,来到了北京天普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初到技术部工作,成营营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等光热产品一点都不了解,踏入这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对眼前的各种繁杂的图纸,她却是一张白纸。她当时的主管领导吴艳元鼓励她说:“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学,出点儿错误没关系,我们会帮助你。”就是这句朴实有力的话给了她信心。
她的导师苏建华,也就是工厂里习惯叫的“师父”,要求她从最基本的开始,现场实践是最高效的学习手段。在导师的指导下,她深入车间现场,从生产的每一个小细节开始观察,向每一位师傅虚心请教。并积极参与各项试验,在帮助同事的同时,自己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到了课本上根本没有的知识。半年的时间,在导师的带领下,她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并能胜任新的工作。
“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提高。”踏实肯学的成营营,工作不到三年,从一个新手快速变成了“创新能手”。 她曾参与研发与改进项目20多项,其中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主导研发的全自动智能太阳能热水器获得2项外观专利。
都知道,企业的研发部门是最“烧钱”的,成营营的创新不止在产品升级上,还做到了尽可能为公司省钱。她在设计产品时,尽量使用公司标准件,减少因开模具带来的额外费用。定做产品结构尽量定型产品相同,满足现有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不但钱省下来了,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
有付出就有回报,成营营的出色成绩让她脱颖而出,由研发参与者升级为研发管理者。面对整个科室繁杂的工作、高强度的研发任务,这位年轻的带头人在工作中总能主动跨前一步、主动多想一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她不满足于产品的创新升级,还创新了工作流程。通过优化与其它部门的工作流程,全公司的运营效率都提高了。为了减少无效项目占用的时间,保证技术支持服务的质量,成营营还提出了以任务单作为部门之间联系和员工考核的依据。
技术支持室在她的带领下,从没有因为图纸及技术资料提供不及时耽误过产品的销售、生产、核价、采购、宣传品的印制等,出色的完成了公司交办的各项任务,受到各部门的一致好评。
80后管理90后,姐弟似的年龄差,手下员工能配合工作吗?没想到,成营营自有“妙计”,技术部的工作状态热情活力又高效。技术支持室的员工大多都为90后,比较有个性,管理难度不小。“要想管理好员工,就得摸清员工的特点,顺着员工的思路做管理。”成营营提出了“管理无领导”的理念,从“他主”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从“唯命是从”走向“自主驱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减少领导管理的时间。
现在,公司每年都会注入新力量,新员工刚进入单位的时候,他们对工作好奇并携带着迷茫,看见图纸会不知所措,从思想上对工作产生了畏惧感。成营营有感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带头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以及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不遗余力的倾囊传授工作经验及专业知识,让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提高,经过她对新员工的言传身教,手把手的传帮带,使新员工在短时间迅速掌握岗位所需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工作氛围也因此而快乐和谐。“劳模不但是荣誉,更多的是责任,年轻一代劳模做好传帮带活力十足!”成营营说。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北京市劳动模范
田迎,34岁,首发集团八达岭高速公路管理分公司
“最美路姐”就是这么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