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都是全面的期末复习模式。复习课要上得精彩有趣,有点难度,不过,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初中语文教师魏炜峰的一堂《〈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复习》,却获得了2019西湖区“智慧好课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我们在魏老师引领下,一起来重温一下《朝花夕拾》吧。
魏炜峰老师是杭州市教坛新秀,曾获杭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杭州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西湖区起航奖等荣誉称号。
课前收到一份神秘的邀请函魏老师的课设计得很有意思。在上课之前他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邀请函,内容如下:“为了宣传鲁迅作品,展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鲁迅形象,我们计划筹建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展览馆。诚挚地邀请你于×月×日携带《朝花夕拾》到一楼会议室参加讨论。我们将一起讨论并解决三个部门发来的问题。”
魏老师说,用这种形式,一方面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名著阅读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也是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实有趣且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朝花夕拾》八问开始上课了,基于“情境”,魏老师通过有趣的视频动画,呈现第一个讨论话题——我们计划在展览馆安置一个“知识竞答”液晶屏,以增强与游览者的互动性。现已选定了题目,请各位研究员帮助审题,确定答案。
视频一出来,再加上抢答的形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他提前设计好的有下面这些题目,然后和孩子们一起确定了每道题的答案。
1.《朝花夕拾》的文体是( D )
A.小说 B.传记
C.杂文 D.回忆性散文
2.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B )
A.《狗·猫·鼠》 B.《故乡》
C.《琐记》 D.《父亲的病》
3.《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封建孝道持批判的态度。
解析:《二十四孝图》鲁迅批判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愚昧的封建孝道。
4.《朝花夕拾》中《范爱农》一文,饱含着鲁迅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思念和同情。
5.《朝花夕拾》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中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是鲁迅对长妈妈(填人名)的祝福。
6.“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这里的“他”是无常(填人名) 。
7.《朝花夕拾》可谓鲁迅先生的成长史,以下对其成长中的足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三味书屋读书;②弃医从文;③学前自由生活;④南京求学;⑤回国教书;⑥仙台学医
A.③④①⑥②⑤ B.③①⑥④②⑤
C.③①⑥④⑤② D.③①④⑥②⑤
解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记录了从童年到青少年的生活片段,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8.下列不属于《朝花夕拾》所包含的主题思想的一项是(D)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揭露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揭露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被扼*的原因。
学生一起布置《朝花夕拾》展览馆主题区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之后,魏老师接着带领孩子们讨论《朝花夕拾》的主题。
他继续以筹建展览馆遇到的问题为情境,跟孩子们说:“我们计划将展览馆分为几个主题区布置(数量未定),且在每个主题区内陈列相应的文章。请各位研究员先将《朝花夕拾》中十篇文章按照某一标准分类,由此确定一个‘主题词’,并选择一段文字作为该馆的配文,阐述理由。”
孩子们沉浸在布置展览馆的情境中,纷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大家认为《朝花夕拾》中有鲁迅回忆童年、怀念恩师时的温馨,有反思社会、批判现实时的犀利,可以按照这些主题分类展示。
一起讨论前言配图 深度理解鲁迅为人在魏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慢慢地读懂了《朝花夕拾》,慢慢地走进鲁迅的内心。接下来,魏老师说:“设计部也发来了讨论话题:展览馆墙上已经写好一篇《朝花夕拾》的前言,现在需要配图。请从甲、乙、丙三张备选图中做出选择,阐述理由。”
魏老师给出的文字前言是这样的: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仅有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魏老师给出的三幅图,分别是日本求学期间的鲁迅,面带微笑、轻松自在的鲁迅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同学们开始热烈讨论。在讨论哪幅图更适合做前言配图时,同学们对作者鲁迅的复习也巧妙地完成了。
魏老师这样总结:《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如《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又有些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如《藤野先生》,鲁迅通过“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阅读《朝花夕拾》,我们遇见一个真实的鲁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