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这首诗是郑燮对高山幽兰的赞美与歌颂。开篇直接点明兰花具有千古以来的幽贞品质,它不追求声名显赫,只求在烟霞之中保持自身的高洁。此句高度赞扬了兰花的淡泊和高雅。诗人担心打柴人的到来会让兰花的生长之地被世人所知,所以希望高山能多些遮蔽,保护兰花的清幽环境不被破坏。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兰花的珍视,也反映出诗人对宁静、清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回避。
《兰》 董其昌
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翻译】青葱的兰草靠着石头栽种,它孤独的根须不与其他的花一同开放。饮酒微醺后在山窗下展开书卷,阵阵香气从纸上习习传来。
【简析】诗人开篇描绘了兰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与众不同的开花习性,突出了它的孤高和独立。“孤根”一词更强调了兰花的独特和不随俗。后半部分写诗人在酒后于山窗下展卷阅读时,竟能从纸上传来兰花的阵阵香气。这里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兰花的香气与书卷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和清幽的氛围,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兰花香气的清幽持久。
《广群芳谱》 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翻译】兰花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无人知晓,客人在东轩种下它留给我阵阵香气。知道它有清幽的芬芳能够解除秽气,更爱它细长的叶子生长的巧妙更能够抵御寒霜。它的根深植在密集的石头中秋天早早地绽放芬芳,丛生在修长的竹子旁中午能享受阴凉。想要让蘼芜和它一起在堂下,眼前就能常常看到楚辞里描绘的景象。
【简析】开篇指出兰花原本生于幽谷不为人知,后因客人栽种得以留香。这既写出兰花的低调,又表现出它香气的迷人。 颔联又强调兰花不仅香气清幽能除秽,而且其细叶还能巧妙地抵御寒霜,进一步赞美了兰花的品质。颈联描绘兰花的生长环境和习性,其根傍石早放秋芳,丛倚修竹享午荫之凉,展现出兰花的生机与惬意。尾联诗人希望让蘼芜与兰共在堂下,这样眼前就能常常看到如楚辞所描绘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兰花的喜爱和对高雅环境的向往。
《饮酒·幽兰生前庭》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翻译】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着清风。清风轻快地吹来,兰花别于杂草之中显现出来。前行中迷失了原来的道路,顺应自然或许能走通。觉悟到应当归去,鸟尽时良弓就被废弃。
【简析】首联描绘幽兰生长在前庭,蕴含着芳香等待清风的吹拂,以幽兰自喻,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质和对美好机遇的期待。颔联当清风突然吹来,兰花的芬芳在杂草中凸显出来,寓意着诗人期待自己的才华和美德能够在合适的时机被发现和赏识,与庸碌之辈区分开来。颈联诗人感慨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但又觉得顺应自然之道或许能够找到出路,表现出对人生选择的迷茫和思考。尾联最后诗人觉悟到应当回归初心,同时也暗示了世态炎凉,如同鸟尽弓藏,表达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自身处境的警惕。
整首诗借幽兰抒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既有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又有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警觉。
《题杨次公春兰》 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翻译】春天的兰花如同美人一般,无人采摘也娇羞地自我奉献。时常能闻到它在风露中的香气,然而它生长在蓬蒿艾草深处难以被发现。想用丹青描绘出它真实的美丽颜色,希望能将兰花补充进《离*》的传记。面对它就如同面对屈原,连冠佩都不敢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