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该书通过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深刻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面与人性的光辉。
出自网络,侵删
经典摘录1.我总是把我的童年时代比作一个蜂房。各式各样的平凡的人好似蜜蜂一样,把各自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当做蜜一般送进蜂房里,他们从方方面面毫不吝啬地滋养着我的心灵。这种蜜通常夹带着一些污七糟八的东西,而且味道有点儿苦,但是无论什么知识终究是蜜。
2.哀愁和欢乐总是像一对亲兄弟似的深深地藏在一个人的心里,只不过这两种感情因为随着所面对的事物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时隐时现罢了。
3.哎,我们的规矩有很多很多,但真理很少很少…
4.无论跟什么人说话,你都要用和善而坦率的眼光看着他的眼睛;哪怕是一条狗猛地向你扑来你也这样,这么着,它就不会再伤害你了……
5.“那个当官是干什么的呢?” “官儿吗,就像最淘气的孩子,把所有的孩子,把所有的法津都破坏了!”
6.在遥无尽期的苦目子里,悲伤成了节日,闹火灾成了开玩笑;在空荡荡的面孔上,连皱纹伤疤都成了装饰……
7.人只要有了真才实干,不受人家的牵制才有出息。最重要的是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地做人,生活永不服输,要有一股永不退缩的冲劲!别人的建议可以听听,该干什么自己决定,只要对自己有好处就要不择手段地去做……
8.人间的事就像花边,织花边的又是瞎眼婆子……
9.当你观察了几百个这样的人,你就会暗自感到安慰:原来受苦的人从来就是有的。
10.她说完这一连串的“然后”我觉得就像一架梯子,它离她越来越远地往地下伸展着,它伸向黑暗,伸向孤独。
11我对四周的一切越来越经常地爆发出不可遏止的仇恨之火,在我的心中潜伏着强烈的不满情绪,我开始意识到,在这种单调乏味的毫无生气的生活中,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隐隐藏在我的心中。
12夜晚来临了,一种有力的犹如慈母般的体贴似的东西注入心胸,寂静得犹如一只毛茸茸的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抹去你心灵中应该忘掉的一切——白天积下来的腐蚀人心的细碎的尘埃。
13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里,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的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希望。
14法律,就是习惯!人们在一起生活,商量好了,就这个样子最好,这就是习惯,于是就以此定成了法律!这就好比小孩子做游戏,先得说好怎么个玩法,定个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法律。
15在这个家里,有趣的事是很多的,我有时觉得很好玩,但是,有时又感到很压抑,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郁。我仿佛全身灌透了一种混浊的溶液,长久地生活在黑暗的深渊里,似乎失去了视觉、听觉和其他所有的感觉,眼前漆黑,半死不活地生活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