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发烧了,嗓子疼,浑身没劲,到底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你先做个血常规,我看看化验单就知道了。”这样的对话,是不是特别熟悉?感冒发烧、嗓子疼、咳嗽咳痰,只要去医院,十有八九会被医生要求做个血常规检查。可问题来了:血常规报告那么多数据,普通人能看懂吗?再进一步,你知道怎么通过血常规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血常规报告的神秘面纱,教你一套简单易懂的“看血常规秘籍”。
一、为什么判断感染类型这么重要?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虽然都会让人难受,但它们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来对抗,比如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等;而病毒感染,抗生素是无效的,需要靠身体的免疫系统来恢复,比如普通感冒、流感、手足口病等。滥用抗生素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仅治不好病,还可能造成细菌耐药,留下“超级细菌”这种生命隐患。所以,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学会判断感染类型,这样才能用对药、治好病。
二、血常规里的秘密:这三项最关键
血常规报告虽然有十几项数据,但判断感染类型只需要关注三项: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淋巴细胞比例(LYMPH%)。接下来,我们逐一拆解这些指标的含义,教你看懂背后的健康密码。
1. 白细胞总数(WBC):感染的报警器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士兵”,负责打击入侵的病原体。当身体感染细菌或病毒时,白细胞总数通常会发生变化:
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通常超过10×10⁹/L),因为身体需要大量“士兵”来对抗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