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感
近日读红旗出版社的青少年课外伴读丛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书中收入鲁迅,胡适,周作人等现代文学大家的散文22篇,有几篇之前读过,比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周作人先生的《乌篷船》,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梁实秋先生的《雅舍》,不过这次重读却有另一种感受,我想若是十年后在读,许有新的感受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其中百草园,周作人先生的《知堂回忆录》中也写过一篇文章名《三味书屋》,也写过一篇《关于百草园》从两兄弟的笔下我们分明能看出童年的快乐。写到百草园都是以玩为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也正是有个快乐的童年记忆,所以才记忆深刻,才留下那段脍炙人口的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读来让人流连忘返,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大人,不说笔下写不出这些优美的句子,描绘这样的图画,脑海中更多的是电视、电脑、电子产品的印象,怎么能体会到鸣蝉的长吟,黄蜂的飞舞,油蛉的低唱。物质生活是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体会不到,真是“生活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注意力,早从身边的美好,转移到人造电子虚拟世界上了,所以我们叫地上所有爬行的都叫虫,不识有斑蝥,不知斑蝥还会放屁,我们小时候叫他“放屁虫”;所以地上长得都叫草,不识什么是何首乌,不知这样的藤本植物,有着粗如手指,大者如山药的块状根,更不会在雪天捕鸟,夏天捕蝉,秋天钓鱼……。读鲁迅先生的这段百草园的描写,我觉得先生的童年还是无比的快乐。还有文中写百草园杂草较高的地方,传说有赤练蛇,看似阴森恐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童年有故事相伴,为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奠定的基础,民间传说故事来源于生活,是贴近人民的文学。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启蒙学校,百年前的私塾可能都是这个样子,背诵四书五经,临帖写毛笔字,我们不要太多的苛责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腐,而百年多以后的我们当代人,已经是从各个方面了解了这个世界,知道一些很好的教育观念,却依然唯分数论,难道比一个晚清的老秀才更先进吗?要知道尽管如此,这个三味书屋里还是走出了两位现代文学巨匠,我们批评三味书屋的陈腐,哪是时代的局限,但我们也要看看,看似死气沉沉的教育里却并没有压抑孩子的天性,有空还去爬树折梅花,捉苍蝇喂蚂蚁,在先生眼皮底下描画人物。只是作者不喜欢,当问到“怪哉”这虫子是怎么回事时,先生不回答,还满脸点不高兴,其余看不到对先生或私塾的反感。也许鲁迅先生明白当时的先生都这样教书,至少他还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藤野先生》一文选入初中课本,藤野先生在鲁迅先生的心中是“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可见印象深刻,因为“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对鲁迅不倦的教诲。是鲁迅永远铭记于心。文中无处不在赞美藤野先生诲人不倦,治学严谨的精神,文末还高度颂扬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科学无国界,医学正是为解救人类病痛,岂分中日,这样的格局,比今天的许多政客和所谓科学家,不知要高出多少级,正因如此,那个“黑瘦的先生”,穿衣打扮特不讲究的先生,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样的品格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有扎实学识,有人爱之心,有道德情操”不谋而合,好老师的标准,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藤野先生又是怎样的诲人不倦呢?按照今天来说就和批改作业近似,他把鲁迅的讲义收去,隔两三天送还,“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的批改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而是在所担任的所有课,最后鲁迅先生把所有讲义订成厚厚三后本。这给我们做老师的有很大的启示,治学严谨,乐于奉献是一个身为人师的好老师,必备的素质。文中有几个小细节很值得品味,一次鲁迅把手臂上血管的图画的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坚持要照着黑板的那种图,很是严谨。另一个是在学习解剖尸体时,藤野先生知道中国人“敬重鬼”,怕尸体,怕鲁迅不跟解剖,这又显得体贴细致入微,尊重学生。还有东京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学生们,在东京醉生梦死的生活,像不像今天某些海归学生,去海外混一张文凭。总之里面不少细节值得细品一番。
胡适先生《我的母亲》,记述了在“我”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严格要求与慈母情深,我的成长受到了母亲极大地影响,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也有借鉴意义。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野蛮的孩子一起玩,变成文绉绉的。因为各种原因音乐、美术也没有得到发展,九年中读了除了读书,看书外,做人的训练全依赖母亲,可以说,母亲塑造了胡适完整,健全的人格,“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样的宽容,和气,厚道正是人们最喜欢的胡适,难怪民国期间,人人都为称“我的朋友胡适之”而骄傲,胡适有这样的好性格,我们以为他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其实用今天的标准说,胡适是单亲家庭,父亲早亡,母亲作为继母和自己同龄的继子生活在一起,家里贫穷,大继子又是个败家子,两个继子的媳妇儿又不省心,常常闹意见,这样的家庭对母亲这个后母后婆是极大的考验,好在母亲气量大,性质好,格外容忍,也让日子一天天的过着。正式母亲这样的好性格,才让年幼的胡适,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化作自己的性格,这就是家庭教育中,家长人格的影响,教会子女宽容和气比有本事更能幸福。读读胡适这句话:“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当然每个孩子都不可能是圣人,不犯错误,看看胡适母亲,如何处理孩子犯错,首先是我犯了错从来不在别人面前打骂我,这是对孩子人格尊重,犯小错,在我第二天早晨睡醒教训我,犯大错,等到夜深人静后,关好门,先责备,再行罚,罚跪或拧肉,总之无论怎样重罚,不许哭出声,这对今天家长可以借鉴,小错讲道理,口头惩罚,大错不光讲道理,也要适量体罚,这样孩子才会长记性。这和西方教育,无论如何不得体罚孩子相违背,我想也许文化突然不同,东方人和西方人并不是相同的物种,不一定采取相同的家庭教育方式。
本书中还有许多文章都值得品味,一读。
张老师原创发表,转载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