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关维:我们全站90多人,从上午8点半一直到大概晚上6点。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宋建青:难度非常非常大。据我了解,咱们整个科考站都没做过这样的,这算是壮举了。
从山上到山下,秦岭站的队员们按照一定的间隔分布在室外综合管网的一侧。在15根电缆中,最难敷设的要数容纳了4根电缆的主缆。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王彬:最粗的一根线是240平方毫米的一根四芯电缆,600米长,总重量5吨。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关维:大概碗口那么大,很粗,很沉。大概两米左右一个人,首先要肩扛,肩扛出来一段距离以后,把电缆放到我们事先敷设好的线槽上,山上有人喊口号,山下也有人喊口号,“一二一二”,基本就是半米半米地去挪,从山上一直挪到山下。这一根电缆用了一上午的时间。
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在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者们在南极参与、见证了中国速度,这也成了每个人最难忘的回忆。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王彬:在高校里面,我是坐在实验室里面推些公式,写论文,和计算机打交道。在秦岭站的时候,你需要自己动手拧螺丝,自己动手扛着零件跑。所以我们有一个说法,南极的清洁能源建设,从小工开始做起,你既是钳工,又是电工。每个人都需要当多面手。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秦川:我们来的时候这是一片荒山,我们看到第一根柱子立起来到现在,我们也没住一天就走了,这也是遗憾。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宋建青:面对这么严峻的天气环境,能够按照计划完成我们的任务,能给站区供电,而且能够给越冬提供很好的保障,我是觉得还是挺欣慰的,我们的工作都是值得的,挺有成就感的。
“雪龙2”号完成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
北京时间4月12日,随着最后一次拖网作业结束,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圆满收官,“雪龙2”号即将踏上返程。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本次大洋调查共作业16天,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特拉诺瓦湾冰间湖、艾斯林浅滩和罗斯海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围绕秋季弱光条件下驱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以及生物种群的越冬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调查。
来源: 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