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长群里看到一个扎心案例:河北某县城的老张夫妇卖了祖宅,凑了40万送儿子读三本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结果孩子毕业三年换了五份工作,现在月薪4500元还背着助学贷款。老张逢人就叹气:"早知这样,还不如当初让他去学修车!"
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79万人,相当于北京常住人口的一半。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招聘平台最新报告显示,今年企业校招岗位数量同比减少了18%。更残酷的是,头部企业80%的优质岗位都被985/211毕业生包揽。
一、学历贬值背后:高校扩招的AB面
记得2000年那会儿,村里出个大学生真是光宗耀祖的事。那时全国高校毕业生才95万,国企、机关抢着要人。如今情况完全反转,某二线城市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透露:"现在普通文员岗位都有硕士来应聘,公司保洁岗都收到过本科简历。"
这种变化要从高校扩招说起。1999年开启的扩招大潮,让大学生数量20年间暴涨12倍。表面看是教育普惠,实则暗藏经济账:建新校区拉动土地开发,教材教辅形成百亿产业,大学城带火周边商圈。有教育专家测算,每招收1万名大学生,就能创造约3000个周边就业岗位。
二、残酷的就业不等式:1本>2本>专科?
在杭州某互联网大厂担任HR总监的李敏透露招聘潜规则:"我们系统会自动过滤非211简历,这不是学历歧视,而是每天收到3000份简历实在看不过来。"这话虽然扎心,却道出了就业市场的真实规则。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历断层"现象。某调查机构数据显示,普通本科毕业生起薪中位数已连续三年低于高职院校热门专业。比如深圳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梯维修专业,毕业生起薪普遍在8000元以上,而当地普通本科文科生起薪多在5000元以下。
三、普通家庭的教育突围战
在广东佛山开五金厂的王老板,给正在读高二的儿子算了笔账:"读四年三本至少花20万,毕业可能月薪5000。要是现在跟着师傅学模具设计,四年后保底月薪1万2。"这不是读书无用论,而是清醒的成本核算。
教育专家张伟平建议:"普通家庭更要讲究教育投资回报率。与其勉强读末流本科,不如选个好就业的专科专业,或者直接进入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积累经验。"比如新能源汽车维修、宠物医疗、直播运营等新兴领域,都存在人才缺口。
四、破除焦虑的三大认知
认清"蓄水池"本质
教育部某退休官员曾坦言,高校扩招确有延缓就业压力的考虑。但现在的矛盾是"蓄水池"越来越大,出水口却越来越窄。
拒绝"虚假提升"陷阱
某三本院校教师透露,学校为提升考研率,专门开设"应试培训班",导致很多学生为逃避就业盲目考研,最终沦为"考研难民"。
把握技术红利期
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级技工缺口已达2000万。像杭州某技师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定,签约年薪超过15万。
五、多元成功的可能性
在浙江义乌,95后小伙陈浩高中毕业就做跨境电商,现在年入百万;在山东寿光,00后姑娘王婷专科学习蔬菜种植,如今管理着300亩智慧大棚。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成功从来不止一条路。
教育投资就像买股票,关键要选对"潜力股"。与其押注贬值中的普通学历,不如寻找价值洼地。毕竟在这个直播带货能创造亿万富翁的时代,能力远比文凭实在。普通家庭更要学会在现实条件下,为孩子规划最具性价比的成长路径。
(注:文中案例均为真实事件改编,人物信息已做隐私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