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孩子一进小学,语文老师几乎都会反复提醒家长:在家要多让孩子积累好词好句。
不少家长也有无奈和牢*:
做完作业,还要挤时间看书,看完了还要抄词语抄句子,孩子累,家长累,关键是抄完了好像也没啥用,写起作文来,该词穷还词穷,该无味还无味。
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这个会贯穿整个中小学阶段的“超级工程”呢?
一般情况下,语文老师反复“啰嗦”的都是真理。
语文科目所讲授的语言和文学,支撑它们的基础就是字、词、句、段。
这些就是语言大厦最基础的砖,没有砖,房子盖不起来;砖太少,房子就不结实;砖不够丰富,房子就不漂亮。
好词好句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没有它,一张考卷里的三大版块,基础都拿不到多少分的话,后面的阅读和写作就不要多想了。
而且,好词好句并不等同于华丽的词藻、优美长句,而是指在特定情景感受下,描述最为精准的文字。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名家散文,每一个字都很朴实,可读起来就是觉得意蕴深远,打动人心。
所以,家长们除了要重视“砖”的积累,还要注重“砖”的用法。
虽辛苦,也要坚持。
第一,精心准备一个能长期使用的大记录本。
有些孩子的好词好句记录本就是一个小小的本子,或是一个薄薄的软面抄,我觉得并不恰当(除非是应付老师检查)。
首先从心态上说,大人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孩子的态度。
如果大人郑重其事的告诉孩子,积累词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长期工程,并给他一本精美的硬壳大开本记录本,希望他能认真仔细的完成,你觉得孩子会怎么想?
至少他会觉得大人们很重视这回事啊,不敢敷衍了事。
其次,从实用角度来说,高品质的笔记本更经得起长时间的翻看,方便保存。大开本的尺寸也更适合孩子在词句之外做注释、做思维导图、贴资料,有拓展的空间。
第二,列一个适合孩子的分类大纲,实现资料的主题化。
本子有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建立一个简单好用的分类大纲,方便孩子直奔主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