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儒林外史》
【作者】[清]吴敬梓
【版次】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2021年1月第1次印刷
【字数】350千字
【页数】757页
【阅读书目序号】202520
【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巅峰之作,它以犀利的笔触、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讽刺,勾勒出一幅科举时代的浮世绘,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反思人性、社会与文化等诸多层面的问题。
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本书以科举制度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其对读书人的深远影响。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底层士人提供了晋升的通道,如范进,他通过中举一夜之间从穷酸书生变为众人追捧的举人,生活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种制度也催生了诸多弊端。它使读书人陷入功名的泥沼,将毕生精力耗费在八股文上,忽视了真正有用的知识。像匡超人,原本是一个纯朴善良的青年,但在科举的诱惑下,逐渐变得虚伪、势利,失去了本心。书中众多读书人的形象让我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成就一个人,也有可能毁掉一个人。它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性,让许多读书人迷失了自我。
二、人性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书中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也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受尽白眼,中举后则门庭若市,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之快令人咋舌。范进自己也从一个穷酸书生变成了一个热衷功名、趋炎附势之人。而严贡生则是一个典型的虚伪、贪婪的读书人,他以读书人的身份为幌子,干着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勾当。然而,书中也有正面的人物形象,如王冕,他淡泊名利,不为科举所累,以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华成为读书人的楷模。通过这些人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既有善良、正直、淡泊的一面,也有虚伪、贪婪、势利的一面。人性的这种多面性让我明白,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评判一个人,而应看到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
三、社会风貌的全景式呈现
《儒林外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种场景。从官场的腐败到市井的喧嚣,从读书人的酸腐到商人的精明,书中应有尽有。书中对官场的描写尤为深刻,如汤知县对范进的巴结讨好,以及官场中各种虚伪的客套和勾心斗角,生动地展现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而对市井生活的描写则充满了烟火气,如胡屠户的市侩嘴脸、众邻居的趋炎附势等,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通过这些描写,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一个既有美好也有丑恶的社会,一个在科举制度影响下逐渐走向衰败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