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校后,霍尔顿去了潘恩,在路上,他鬼话连篇地和人聊天,丝毫不觉得说谎虚伪庸俗。
到了潘恩之后,霍尔顿不知道去哪儿,他不想回家,也不知道要联系谁,更不知道该干什么,就打了一辆的士去旅馆。
在旅馆里,霍尔顿突然想和自己的小妹妹菲比聊聊天,菲比漂亮又聪明,关键是天真可爱,完全没有成年人身上的“臭毛病”,霍尔顿很喜欢这个妹妹。
但是时间太晚了,不能给菲比打电话,霍尔顿只好出去找点乐子,他和三个女孩跳舞,可是他谁也不喜欢,他骗人家看见了著名的电影明星,其实根本就没有,结果这女孩转身就去告诉别人她看到了电影明星,这差点让霍尔顿笑死。
乐子没找到,只觉得这些人太无聊,霍尔顿又去了夜总会,夜总会人很多,但大多都是“上中学和大学的蠢材”。
一个叫莉莲的女孩和他热情地聊天,但其实只是对霍尔顿在好莱坞的哥哥感兴趣,因此霍尔顿觉得虚伪透了。
他本来想出去找乐子,可是看见的全是一群“无聊”的人,不得已的霍尔顿,只得回旅馆。
在旅馆的电梯里,有人问他要不要找妓女乐一下,那人告诉他:“五块一回,十五块可以一直到中午。”
霍尔顿说:“来一回吧”。
女孩很快就来到了霍尔顿的房间,霍尔顿瞬间变得文雅起来,当女孩脱了衣服,霍尔顿却怂了,他不愿意。
他说:“我不做,但我会给你钱的。”
女孩直接坐在他的腿上,霍尔顿就说自己刚动过手术,最后,他给女孩五块钱,可女孩说是十块,霍尔顿不肯,最后被修理了一顿,强行付了十块钱。
这时候,他想跳楼自*,可是一想到死后还要被一群蠢 货伸长脖子看着那血淋淋的样子,又不想死了。
霍尔顿还和女友萨利约会,一起看电影,拥抱,亲吻。
但是他还是没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每一种方式,他那敏感的心,都能发现其中的虚伪的做作,这让他越来越讨厌这个世界。
他见的人越多,对这个世界就越发厌倦,在他看来,人们无聊且虚伪。
人这一生,要做的其实就是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这个世界并不总是美好,我们当然可以选择讨厌,也可以选择接受,不管是讨厌还是接受,只要能自己说服自己,让生活更好,都是可以的。
但是绝大多数时候,讨厌一个东西,并不会让你活得更好。
霍尔顿讨厌虚伪,讨厌庸俗,并且担心自己会成为自己讨厌的人,然而他自己,又想试着从这些事情里找到美好,却也在虚伪和庸俗着!
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霍尔顿得知父母都出去了,他偷偷溜回家去看妹妹菲比。
那时候,菲比已经睡了,嘴巴大张着,霍尔顿觉得成年人睡觉张大嘴巴令人厌倦,而小孩睡觉张大嘴巴则全是可爱。
他看着菲比的笔记本,嘴角露出了笑容,尽管那些笔记幼稚而无内涵。
他和菲比聊了很多,东拉西扯的,聊到在好莱坞工作的哥哥,聊到梦想,菲比问他想不想做律师。
霍尔顿说:做律师还行,如果是一天到晚到处搭救无辜人们的性命的话,可是很多人真当了律师,就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变得装模作样、假模假式起来。
菲比问:“那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吗?”
霍尔顿本来不想说,但是菲比一再追问,他便说:
“如果非要做什么,我就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那麦田很大,有很多小孩在里面玩游戏,只有我一个人年龄稍大一点,我要站在一道悬崖边上,守望着每个奔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落悬崖。”
离开家的时候,菲比将自己存起来的钱给了霍尔顿,一共八块八毛五,拿着这些钱,霍尔顿无声地哭着。
他又去见了中学语文老师,老师告诉他:
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当中注定会不时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是他们自以为自身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就放弃了。
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你正为了一个极不值得的理由,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正在轰轰烈烈地死去。
最后,老师给霍尔顿写了一句话: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老师还建议霍尔顿继续上学,因为那样可以让他快速成长,可霍尔顿不愿意,他想离开城市,到乡下去找一个小房子,一个人生活,他不想再见到人了。
假如有人要来看他,他就要立一个规矩,就是不管是谁,在他的小屋里,都不准做虚伪的事。
离开前,他想再见妹妹菲比一面,也许是最后一面,那之后可能很多年他都不会回来,可是当看到菲比的时候,菲比竟然拖着一个行李箱,要和霍尔顿一起离开。
那一刻,霍尔顿突然崩溃了,他告诉妹妹,他不走了。他们去了游乐园,在游乐园看菲比玩旋转木马,霍尔顿开心得简直想大喊大叫。
人生最难的地方在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不是一个人,因此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人最幸运的地方也在于,你身边有很多在意你的人,他们在你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弃的时候拥抱着你!
人群是你的深渊,同时也可能是你的救赎。
周国平说,人一生有三次成长。
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且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在我的理解当中,第一次成长是孩子长大,发现很多事情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同时发现世界和他想象的不一样,有很多事与愿违的东西,但此时,他确信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这一次成长之前,他无忧无虑,天真快乐。
而第二次成长,恰好就是我们发现有些事情,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无能为力,这世间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回到,更加不是所有想要的都能得到。
比如死亡,我们必须接受,我们还必须接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能让所有人闭嘴,总有人对你另眼相看,也有人对你议论纷纷。
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平凡的,除了创造万物的神,其他一切都是平凡的。
到了第三次成长的时候,人发现了生活的某些真相,比如罗曼罗兰说的,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他发现了世界和自己想象的不同,但坦然地接受,并且坦然地成自己想成的样子。
霍尔顿自然是还没有经历第三次成长,他发现了世界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也发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他想逃离,逃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西部,然后自己有一个小屋,他还要规定,人们可以去他那里,但是必须要拒绝虚伪。
然而,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且不说这样的隐居避世的地方是否真的存在,单就看他曾在这世间走过了一遭,就已经有了很多牵绊,而那些牵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可抛弃的。
既然不可抛弃,那么便只能接受。
痛苦地接受既然难以忍受,那便只能修到坦然接受,修到以己身之自在,容纳世界之不同。
霍尔顿的困境,也是很多人共有的困境。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身边有很多人,和霍尔顿一样,他们不喜欢那些虚伪的客套,不喜欢的庸俗的生活,因此内心痛苦迷茫,担心自己最后也会变成这样。
可是当我们渐渐成长,我们会发现,曾经的那些人,要么变成他讨厌的样子,他抛弃了曾经的梦想,抛弃了曾经的渴望,跟随着生活,生活在哪里,他就在哪里。
要么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他们成为自己想成的人,并且接受了这个世界,他不虚伪,但也理解别人那种虚伪背后的无奈,他不庸俗,但也允许别人过“庸俗”的生活。
还有一部分,是继续矛盾和纠结,在矛盾和纠缠之中,一边痛苦一边生活,一边拒绝庸俗,另一边却又投身庸俗,一边抱怨生活,另一边又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去。
在这几种人当中,我最欣赏第二种,在我看来,他们掌控了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下一步该走向何处,而不是被生活和人生逼着向前,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我相信,这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自由。
世界不会那么好,但也不会那么坏,他始终只是这样的世界,庸俗和高雅共存,苟且和诗意同在,虚伪和真诚相伴,假模假式和天真自在也彼此陪伴。
看到什么,全在于人的内心,修行到家了,内心强大了,看到的人事就顺眼了。